武寒霜,1982年7月出生,大连海事大学国际法学硕士学位、香港城市大学普通法硕士学位,2007年3月参加法院工作,现任大连海事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曾荣获“全国优秀法官”“辽宁省优秀法官”“辽宁省法院系统调解年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近日,在全省政法系统打好打赢新时代“辽沈战役”暨第五届“榜样力量”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大连海事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四级高级法官武寒霜再一次真情讲述了自己在办案中的生动故事……
核对2000多份证据
48小时内发出海事强制令
最高人民法院在2022年全国两会的报告中提到:“辽宁法院以海事强制令帮助数百家进口冷链企业解决清关难题,降低疫情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报告中的“海事强制令”就是武寒霜发出的。
2020年底,数千个装满货物的集装箱积压在大连港。一方面是航运市场一箱难求,另一方面是港口集装箱积压如山运营瘫痪。冷链进口企业作为货主纷纷涌入大连海事法院寻求司法救济。
如何打破僵局让市场活起来?几经思索,武寒霜决定启动海事利器——强制令,强制航运公司交货,让冷链进口企业恢复生产,同时让冷链进口企业交担保,保障航运公司的权益。
几百种货品,2000多份证据材料,武寒霜一一核对后,48小时内发出海事强制令。
“当时的海事强制令涉及14家外国航运公司、2家超大型央企。”武寒霜回忆道。
航运公司几乎都没见过海事强制令,一家外企拒不执行。耐心沟通无果,武寒霜义正辞严地说:“不能只在中国市场赚钱,而不受中国法律之管。强制令,必须执行!”
多番努力下,所有的强制令得到立即执行。
一箱箱货物鱼贯而出,冷链进口企业复工复产,航运公司收回集装箱,大连港内车来车往,恢复了往昔的繁忙。
海事强制令系列案件的妥善办理,不仅为中国民营企业复工复产提供强大助力,同时维护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合法权益,有力提升了我国国际司法公信力。
抽丝剥茧审撞船案
大胆创新分配划拨基金赔款
法官审理案件,是为当事人定分止争,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2017年,我国一轮船与一外籍轮船发生严重碰撞,外籍轮船及上万吨货物全部沉没。
武寒霜介绍道,碰撞引发的纠纷错综复杂,既要设立海事专有的赔偿基金,又涉及沉船打捞、清污救助、多方损失认定……
武寒霜从全局出发,指引当事人有序诉讼。
当时,撞船案的材料摆了厚厚的两大摞,但几乎所有的证据都有争议,还有很多关键证据需域外调取。
面对如此复杂的案件,武寒霜经多次庭审、调查取证、公估鉴定,历经两年的曲折,最终,当事人要求赔偿的2000多万元,以551万元尘埃落定。
就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时,当事人突然发现,法律没有规定通过何种程序从基金中实际取得赔偿。武寒霜主动担当,调研后大胆创新,分配并划拨了基金赔款。当事人3天内就拿到了钱,并激动地说:“感谢法官,这里的营商环境没说的!”
爱心参与基层治理
调研走访创造新型解纷模式
大连海事法院的涉船员案件占比30%有余,数量多,影响广。有的船员衣衫褴褛地来到法院,目不识丁,连雇主的姓名都不知晓,只是满怀期待地盼着法官帮他讨薪。有的船员身无分文,得知要预交诉讼费,无奈地转身离开。
立案窗口经历的一幕幕让武寒霜心里焦急又难受。
经多次调研走访,武寒霜创造了“法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的解纷模式。众多船员空手而来,拿着工资满载而归,对人民调解员就地、免费、高效的诉前调解赞不绝口。
有一次,武寒霜接待了一位聋哑人张某。艰难地沟通后,武寒霜得知他受骗贷款购买了一条“三无”船。武寒霜与大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联系,由一位专职律师为他提供法律援助,又请大连市聋哑学校帮忙,为张某进行手语翻译。
诉讼因举证不能而失败,张某无助地表示,无力偿还贷款,也无法面对家中待产的妻子……
武寒霜向当地政法委和公安机关汇报后,奔走于村委会和司法所之间,在多方努力下,张某终于拿回了购船款。
张某手写了感谢信,由衷地感谢法院从诉前、诉中到诉后的一站式服务。看到群众满意的笑容,武寒霜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我坚信,法官倾注了多少心血,当事人就能收获多少便利。只要心中装着群众,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凡业绩。”武寒霜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