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一个特别适合“i人”工作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理直气壮、义正言辞地推掉几乎所有的人情与社交。沉默地、孤独地、专注地处理他人的纠纷,然后,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
下面几段对话各位法院人一定都不陌生:
如果你在业务部门→
(内心OS:老张可是我同队战友,这个案件我还持合议庭少数意见哩,咋判还得老张自己定夺啊)
如果你在综合部门→
(内心OS:催啥催!裁判结果早或晚不一样吗?这些年院里进来这么多年轻人,我都对不上号,我去问人家小马啥时候结案,也会让小马感觉“别有深意”)
如果你就是案件的承办法官→
(内心OS:月底我们能赶上食堂饭菜不凉都不错了,还聚餐...故意不想带我吧!虽然不是我的案件,但为了避嫌还是下次吧,我也是为你好啊,你懂不懂嘞)
这些请求,在很多外行人看来并不过分,不就问一下结案时间或者你们商量的结果嘛,不就是督促法官公正办案嘛,又没说让你偏袒谁!
但是,换位思考一下,纠纷总是在双方或多方之间产生,你也问、他也问,不仅严重浪费司法资源,拖慢办案效率。这种来自亲友、同事、领导“点到为止”的“咨询”,又何尝不会给承办法官和合议庭判案时,带来无形的压力!法院人与他人相处的“边界感”就是如此严格且疏远。别说那些实质性的“僭越行为”,我们宁可辜负亲友们所谓的合理期待,也要避免瓜田李下惹是非,绝不给任何一方当事人有偏袒对方的疑虑和担忧。
每个月末,所有的法官、司法辅助人员、行政人员都要如实填报“三个规定”,不管你问了什么,不管你是谁,不管我问了谁,只要涉及案件的,我们都得填报。
不是我们绝情,这是每一个法院人必须遵守的规矩,是每一个法官拥有独立裁判环境的保障。
在人情社会中,“找关系”仍然是很多人处理问题时固有的逻辑,也许是因为大千世界并不存在绝对意义的公平。所以,大家期待通过相对有利的社会关系来获得更多优待。
比如你有一个医生朋友,他可以帮你排队取号、取药、安排错峰检查,甚至直接带到专家办公室就诊;
如果你有一个教师朋友,他可以帮你关注孩子学习情况,推荐合适的教辅材料,或者有重点地补补课;
如果你有一个销售朋友,他可以在你购物的时候,帮你申请到更多优惠和赠品;如果你有一个法院的朋友,不不不,法院的哪有朋友...
渐渐地,身边“绝交之交”越来越多。好在,我们大多数时间在加班,对社交需求并不高。但被贴上“不食烟火”“没良心”“死脑筋”“没人味儿”“假清高”的标签,法官心里也冤枉得很啊。
法官注定是个孤独的职业,除了要排除外界干扰、个人情感,孤独地做出中立裁判。还要时刻谨言慎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当事人,公平地处理每一起纠纷、竭尽全力维护好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对公平正义的感受。
法院人也注定是一个孤独的群体,因为“三个规定”是红头文件,过问案件,打探案情,说情打招呼,是法院人的铁律禁令,一旦越界必受追究。
轻者违纪,重者违法!
各位亲友,看到这里,如果能让你对我多一分理解,就是万分荣幸;如果你认为我“冷漠”伤害了你的情感,我也只能从情感上表示抱歉。
因为,这是我的无奈,更是我的职业、我的坚持、我的信仰。
来源:太原市万柏林区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