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户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后,村民实现收入300余万元,业主相继投入700余万元将农房翻修改造,特色精品民宿散布村落,成为乡村旅游一大亮点,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发生在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棚花村的可喜变化,源于德阳市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九龙镇试点推行“四书模式”工作法,通过运用法治方式,规范闲置农房流转交易,不但规避了农房流转时产生各类纠纷的风险,更为社会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赋能。
规范交易护航“民宿网红村”
走进棚花村,三步一景,小桥流水、竹篱凉亭、青砖粉垣,一派川西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依托九龙山—麓棠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域优势,棚花村已成为绵竹远近闻名的“民宿网红村”,村里坐落着数十栋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是近郊短途游的热门打卡地。
川西民居风格民宿
不同于传统自建农房风貌打造,棚花村的民宿集群,全是由闲置农房流转改造而来,是农户与民宿业主在法律约束下,双方合法合规签订协议,各取所需的“双赢”结果。
“得益于‘四书模式’工作法,我们村的民宿产业得以发展壮大。”棚花村党支部书记蒋刚回忆道,2017年以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大力铺开,棚花村修路、修桥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村里环境改头换面,加上位于乡村旅游环线,风景宜人,逐渐有人把投资眼光放在闲置的农房上。
彼时,有意愿的业主都是私下与闲置农房户主沟通,自行交款签下所谓的“房屋买卖合同”,但实际政策禁止违法违规买卖或者变相买卖宅基地和农房,由此导致双方纠纷事件多有发生。
闲置农房使用权需求逐年增多,纷争渐涨,当地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了合同、产权、债务等矛盾纠纷问题。这便是蒋刚所说的“四书模式”工作法。
什么是“四书”?即《律师法律审查意见及见证书》《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标准合同书》《公证书》《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鉴证书》。实际操作上,由村“两委”对农户提出的闲置农房使用权转让申请进行调查公示,镇政府委托律师事务所开展前置审查服务,确保交易合法合规,再由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联合审查组,在法律政策框架内拟定标准合同书并“一宗一公证”,最终出具交易鉴证书,纳入全市农村产权监管平台跟踪管理,维护交易双方合法权益,防范化解矛盾纠纷。
“新农人来乡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村产权交易的不确定性,‘四书模式’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蒋刚介绍,目前,棚花村已梳理出30余户闲置农房,完成使用权流转交易20余宗,持续的外来资金投入,盘活了闲置农房,带动了全村民宿提档升级。
多方联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行走在棚花村,除了能看见精致典雅的民宿风景外,法治元素也很多。“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村民议事厅墙上的几个大字,书写着基层治理的人民实践,极具绵竹特色的廉洁年画墙,为这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增色不少。
棚花村村民议事厅
在棚花村三组村民邓清荣的闲置房屋前,业主曾启俊正与他讨论房屋结构,用60万元流转到这套农房使用权后,曾启俊打算投入300万元,将房屋改建为拥有10余个房间的精品民宿。如此“大手笔”,正是“四书模式”工作法的实施坚定了他的决心。
“因为没有法律保障,我们在别处吃过亏,浪费了时间精力。偶然了解到九龙镇的政策,对我们业主来说就像吃了‘定心丸’,能安心创业。”曾启俊说,待到明年民宿开业,可解决10余个就业岗位,为乡村发展出一份力。
“‘四书模式’工作法是运用法治思维、借助法治手段,解决新形势下独有矛盾,提升群众幸福感的有效途径。”绵竹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镇、国家级生态镇、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九龙镇凭借自然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需求也随之而来。
针对闲置农房流转后权利人情况不熟、诉求渠道不畅通、纠纷调解化解难等问题,当地组织司法所、公安派出所、乡镇综合执法等力量,对农房流转后改造改建、生产经营等实行统一管理和动态巡查,有效防范流转后的生产经营、邻里关系等矛盾纠纷;组建法律顾问团队,建立“一宗一讲”法治宣传机制,对有条件、有意愿和已流转农房的村组集中开展有关法律政策宣讲,为村民提供“菜单式”“定制式”在线咨询服务;依托镇综治中心,整合矛调中心、司法所、农交所等资源力量,设立农房流转矛盾纠纷调解服务站,妥善化解涉农权交易矛盾纠纷。
通过执法管理、法律宣传服务、专业化调解三支力量,联动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有效将纷争止于萌芽。
据悉,“四书模式”试点实行以来,已被德阳市全面推广,运用此工作法促成了德阳全市闲置农房使用权安全交易594宗,并延伸扩展运用至116宗土地经营权交易、32宗养殖水面经营权交易、11宗林权交易,累计交易金额7800余万元,涉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等领域工作全面规范,矛盾纠纷总量比试点前下降了80%以上,有效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