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先辈引“汉水”构建亚洲最宽护城河,成就“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美称。襄阳市公安局樊城区分局汉江派出所依江而建,辖区面积5.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3万人、暂住人口2.5万人。多年来,该所始终以“汉江精神”激励担当作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深入推进“派出所主防”,辖区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特别是2022年以来,刑事、治安警情大幅走低,派出所荣立集体三等功,所长吴秋敏被评为襄阳市“三八红旗手”标兵,13名民辅警立功受奖。
江水护城,打防并举筑起平安“铁城墙”
切实做强打击“前场”、做精研判“中场”、做实防范“后场”,守护一域平安。
重拳出击破小案。以“雷火”专项行动为牵引,全力打击养老诈骗、“黄赌毒”、“传统盗抢骗”等影响民生案件,深化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行动,保持电诈案件低发高破。2022年辖区共发刑事案件98起、治安案件246起,分别同比下降35.5%、38.5%。2023年春节砸车窗盗窃案高发,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汉江派出所民警主动坚守岗位,加班加点追踪研判,赴河南将4名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
紧盯重点守安全。以“情指行”一体化机制为依托,对辖区内重点人员做到“一人一档”、精准管控,第一时间核查落地预警指令、落实管控措施。根据现实情况突出重点盯防目标,及时将6名存在发病迹象的精障患者送医治疗,堵塞安全“窟窿”。
排查矛盾化纠纷。坚持每月开展警民恳谈会,多方了解社情民意,社区民警常态化入户走访,与社区居民拉家常、交朋友、掏心窝,聚焦征地拆迁、邻里矛盾等不安定因素,因情施策、对症下药。2022年以来摸排风险隐患整改率达100%。2023年联合街道办、社区多次入户走访、宣传政策,确保辖区内物流所搬迁工作有序、平稳进行。
汉水润物,真诚服务搭建警民“连心桥”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开展下基层实践活动,“零距离”服务群众,搭建警民“连心桥”。
办事流程优化“简”。梳理日常群众咨询及办理较多的17项业务,将所需材料整理公示,制作办事服务指南,让办事群众“找得到、看得懂、办得快”。严格履行“一次性告知”程序,列出所需清单,让群众少跑路、不跑冤枉路。
服务范围扩展“宽”。联合社区、民政等部门,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结对帮扶27次,强化法治安全教育,在重要节点走访慰问,提供针对性便民服务。全面推行“项目警官制”“警企见面会”等便民利企服务举措,快侦快破涉企违法犯罪,为辖区企业经营发展保驾护航。累计为23家企业提供便利服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宣传教育覆盖“广”。为提高辖区群众防范意识,千方百计创新宣传手段,通过“两微一抖”扩大影响面,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宣防。2022年以来组织警力进社区召开现场会9次,走访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有效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聚水成河,多元参与打造共治“大格局”
发挥“10号球员”作用,协同社会各方力量,构筑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凝聚党政力量。所长兼任办事处副书记,11名社区民警均兼任社区副书记,提升社会资源整合协调能力,形成“办事处主导、派出所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平安共建新格局。2022年以来组织街道办、社区、城管等部门,对辖区53个重点场所进行清查整治26次,下达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275份,督促闭环整改到位,实现安全隐患“动态清零”。
集聚调解力量。以社区警务室和派出所矛盾调解室为前沿阵地,对接整合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建立社区民警牵头,网格员、司法律师、心理咨询师等调解力量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三级调解机制,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调解机制推行以来调解矛盾纠纷600余起,成功率达90%。
汇聚群众力量。组建2支30余人的汉江“枫警”义务服务队,协助开展防范宣传、治安巡逻、活动安保等工作,实现“群防群治联动,守望汉江平安”。服务队组建以来组织进社区、进校园宣防活动30场次,覆盖人群1万余人。2023年5月,有群众报称“一名小女孩走失”,社区民警立即组织“枫警”义务服务队搜寻,于当日凌晨将走失女童寻回,受到辖区群众的高度赞扬。
(通讯员 董凌)
稿件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