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雁飞,自2019年4月任营口市西市区渔市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以来,始终工作在人民调解第一线。今年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渔市街道域内皆是老旧小区和单体楼,基础设施老化,物业管理缺位,居民年龄结构偏大,非户籍居民占比高,衍生诸多不易调和的群众诉求和矛盾。这些“老大难”,往往因老而难、愈老愈难。破解“老大难”,需要超凡的决心和耐心,但是史雁飞坚信:“先通情再达理,冰冻了三尺,就慢慢融化它!”
一切从零开始,从最基础的业务法条一点点学起,史雁飞在一件件小矛盾、小纠纷中不断积累,用百分的耐心、千分的真诚、满腔的热情为辖区百姓化解了种种烦心事。3年多来,史雁飞带领辖区各级调委会开展矛盾纠纷排查百余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87件,调解成功率98%以上。
给矛盾开“情理法”药方
针对辖区内很多老住宅都已“年过三十”,“跑冒滴漏”成了通病,2.33万居民中非户籍居民约占四分之一,此处成为外来低收入群体的落脚点,诸如“楼道存废品,老邻居能包涵,新租客不干了”的纠纷时有发生,类型多样,解决难度大。“硬碰硬”“和稀泥”显然行不通,需要用情、说理、讲法,让矛盾方回归平和理性,在依法、依规、公平的轨道上妥善解决问题。
下水道堵塞一楼遭殃,自己承担费用和损失觉得冤枉,找楼上均摊人家不买账,咋办?私自关闭上水阀激化了矛盾,几家闹红了脸。史雁飞与两名同事到达现场,查看一楼居民东某家中损毁的地板、家具和衣物,经多方了解得知之前下水频繁堵塞,均是东某出钱雇人疏通的实情,面临“东某索赔10000元,楼上4家只愿出5000元”的争执,在安抚情绪之后,阐释“走司法程序耗时较长,在用水问题上选择继续调解更合时宜”获得认可。最终,以楼上邻居赔偿8000元调解成功,双方均无异议。史雁飞还不忘叮嘱楼上住户加强自律,避免下水频繁堵塞,从纠纷发生到恢复用水,半天时间解决,矛盾激化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矛盾双方由对立转向融洽。
把实事办进老人心里
渔市街道下辖的5个社区老龄化程度均逐年加深,史雁飞对老年人相关的矛盾纠纷尤为关注。年届八旬的张某抗癌多年,和未婚无业的30多岁孩子同住。去年老伴因病离世后,张某一人的退休金无力支撑用药和生活支出,张某另外的一子一女因父亲对弟弟过分溺爱,积怨已久,不愿承担赡养义务,张某到调委会倾诉困难,寻求帮助。从子女拒不见面,到“你也给评评理”的共情,到最后豁然开朗,并履行相关照料义务,史雁飞用真心打造出一座感情的桥,顺应了期待、消弭了抵触,帮老人排忧解难安享幸福晚年。
网络摸排“治未病”
人在基层,更要一沉到底。史雁飞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人民调解组织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多走访、广排查,强化调解网络。渔市街道强化“1+5+N”网络配置,即“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5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网格员、评理说事员、老党员、志愿者等”,以商户、市场、广场、小区为重点,定期全面摸排,强化源头预防,不等矛盾“找上门”,建立民情台账,对于无法及时解答的问题均记录在册,集中力量迅速介入,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多元化解“治未病”,史雁飞致力于推进人民调解组织与综治、民政、城建、派出所等部门加强联系、密切协作,凝聚工作合力,努力营造“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和谐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