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小锁就是我们沿用22年的‘反偷渡封志’,曾经立下汗马功劳!”大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站长吕子龙举着一把黄色小锁说,“而今,我们顺应时代特点,倾听群众诉求,决定在大连口岸停用‘反偷渡封志’。”
11月10日,在大连边检站举办的“服务海港口岸高质量发展措施”发布仪式上,吕子龙宣布,为了进一步解放企业生产要素,助力企业提升运转效能,即日起,正式取消跨境物流企业沿用22年的集装箱出境“反偷渡封志”。
拿在吕子龙手上的“反偷渡封志”是经边检机关认证,用于施加在出口集装箱箱门上的封锁,封志冠有“反偷渡”的拼音缩写“FTD”和统一编号。
吕子龙说:“曾经锁住这把小锁是为了口岸平安,如今打开是为了让国门越开越大!”
在大连边检站,记者了解到了“反偷渡封志”的由来。
2000年左右,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加深,很多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铤而走险,看准集装箱封闭性好、隐藏性大,班轮周期短、运转快等特点,大肆利用集装箱组织偷渡活动。
在查阅大连边检站档案时发现,从1997年至2005年,8年间,大窑湾港内就发生重特大偷渡案件48起。
2001年,大连边检站集中抽调技术人员,研发了现行的“反偷渡封志”制作工艺及使用规范,并全面启用。“‘反偷渡封志’每箱一把,投入使用之后,所有准备运往国外的外贸集装箱必须施封才可以运进港区。”吕子龙说。口岸反偷渡工作实现了质的转变,偷渡案件发案率直线下降,从2005年起至今,已实现集装箱已遂偷渡案件18年零发案的良好态势。“22年间,外贸物流企业施封在集装箱上的封志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把,没有出现过异常情况。”大连边检站民警林海涛说。
如今,随着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大连口岸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纽带,其通关便利性和舒适性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大连边检站经过广泛调研,如今,港航企业在落实“反偷渡封志”措施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成本,既要安排专职人员管理、施加“反偷渡封志”,又要在建设和维护监管设备上投入物力、人力,且多增加一道施封流程,也会增加企业的作业时间,不利于口岸通关效率提升。
吕子龙告诉记者:“经我们与集装箱行业协会共同测算,取消使用‘反偷渡封志’,每年可为企业在人工、运输、监管设备维保和封志制作等方面,累计节约人工作业时间7000余工时,节约成本1500余万元。”
取消使用“反偷渡封志”,这是大连边检站发布的《服务海港口岸高质量发展十一项措施》(以下简称《十一项措》)里的其中一项,《十一项措施》着重打造海港口岸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港航企业降本增效,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十一项措施》在提升海港口岸法治化营商水平方面,将全力推动解决部分码头泊位开放性质不明、开放依据不清、开放手续不全等问题。今年以来,大连边检站已推动完成大连港口2批次59个泊位正式对外开放,将继续推动实现大连海港口岸泊位应开尽开。在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方面,实行边检手续“无纸化”申报;推广边检行政许可“一证畅通”;推行船舶入境出境手续“一次办结”;实施外籍船舶国内移泊“零送单”;创新实现边检通关进度“一键直推”,开通“边检即时通”平台,即时同步边检手续办理进度;推出修造船企业“试航便利”政策;保障特定类型船舶“特办快办”等方式,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保障移民管理政务“7×24小时全时服务”,主动助力港口企业通关便利。今年1至10月,大连海港口岸通关船舶数量突破1万艘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6.14%。
大连口岸停用“反偷渡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