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矗立。
1949年9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
2014年,我国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从那一年起,天安门广场每年都要隆重举行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界代表一起出席仪式,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岁月无声,丰碑为证。
这个从苦难中崛起的国家,从未忘记那些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身影,英烈的功勋彪炳史册。
这个正在走向复兴的民族,从不缺乏那股为国为民、甘献此身的浩气,英烈的精神永垂不朽。
缅怀·铭记
9月27日,广西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馆长周运良忙着更换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遗骸安放区的红旗,为9月30日公祭活动做准备。
“这几天,陆续有部队官兵、社会各界代表、中小学生来这里祭奠英烈。”周运良说。他身后,凭吊广场上的“红军魂”雕塑擦拭一新。
↑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的油画《陈树湘》前,党员们聆听讲解员讲述陈树湘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故事(2021年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那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场气壮山河的战役。长征期间,为粉碎敌人围歼红军主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几万名红军将士血染湘江。
掩护红军主力渡江后,“绝命后卫师”红三十四师陷入重围,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在敌人用担架将他抬去邀功请赏的途中,陈树湘醒来,撕开腹部伤口处的绷带,强忍剧痛用手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
至今,桂北地区仍流传一首民谣:“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鲜血染红的,又何止湘江。
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中国已有约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放眼望去,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又是一年深秋,乌斯浑河日渐寒凉。翻滚的浪花中,似乎仍能看到8名女战士相互挽臂涉入河水、集体沉江的慷慨决绝。
1938年10月,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诱敌深入、且战且退,被日寇围困于乌斯浑河边,她们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后,宁死不屈、毅然投江。
↑这是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滨公园的“八女投江”群雕(2018年10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乌斯浑河畔立起一座纪念碑,上面书写着:“八女英魂 光照千秋”。
南昌城头、井冈山中、湘江之畔、太行山巅、淮海大地、上甘岭上、南疆丛林、西陲雪域、洪峰涛头、维和战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使国家繁荣富强,为促进世界和平,无数英烈前赴后继。他们的精神光照千秋,他们的故事山河铭记。
铭记那如光明穿透黑暗般的呐喊——
“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李大钊从容就义。
↑北京李大钊故居的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学生做介绍(2021年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带着镣铐的方志敏,写下了对可爱的中国的热情期盼。
↑观众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方志敏烈士纪念园参观(2021年4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铭记那如真金般无惧烈焰的意志——
重庆渣滓洞监狱里,敌人对江竹筠用尽酷刑,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妄图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得到些什么,她淡淡地说:“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在重庆渣滓洞看守所旧址景区,游客为烈士献花(2021年5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邱少云为了不暴露潜伏位置,双手深深扣进泥土,忍着烈火从棉衣烧到头发、烧进皮肉的痛苦,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武警重庆总队执勤第一支队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开展祭扫活动,官兵向革命英烈敬献鲜花(2023年4月5日摄)。新华社发(郭传伍 摄)
铭记那如江河般荡气回肠的求索——
携带“两弹一星”重要研究数据的科学家郭永怀遭遇飞机失事。当人们找到烧焦的遗体,发现他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怀中的绝密文件完好无损。
林俊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科学家。生命最后一天,他戴着氧气面罩,不顾劝阻9次下床,争分夺秒整理国防科研项目文件资料。强忍病痛工作两个小时,他终于支撑不住,一躺下就再也没能起来……
有一种人的生命,不是为了存在,而是为了燃烧。这些无畏的人,站着是一个勇士,倒下是一座高山。
传承·弘扬
9月25日,喀喇昆仑腹地。一场新雪过后,海拔4280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显得更加肃穆、圣洁。驻守西陲的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官兵来到这里祭奠英烈。
雪山戈壁间,有他们仰望不止的前辈,有他们生死相依的战友。“喀喇昆仑精神”就像山间从未止歇的风,拂过墓碑,又吹向每一个戍边军人的面庞。
今年年初,中部战区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连”战士肖荣基来到这里,久久凝视着康西瓦烈士陵园纪念碑——铸就“喀喇昆仑精神”的英魂里,有他挚爱的哥哥。
↑驻守西陲的新疆军区某团官兵来到康西瓦烈士陵园祭奠英烈(视频截图,2023年9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白志强 摄
2020年6月,新疆军区某边防团肖思远在边境斗争中英勇战斗、壮烈牺牲。战友们整理遗物时,看见他在一篇战地日记中写道:“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
这是戍边军人最质朴的表白。年轻的心选择了边关,首先要承受生命禁区恶劣自然环境对身体的折磨,然后须忍耐日复一日没有尽头的寂寞,最后才是“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选择。
“参军那一天,有人问我,如果祖国需要,我是否会像哥哥那样,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想着哥哥牺牲时,父母哭红的双眼,我犹豫了很久,没有立即回答。”肖荣基说。
可他是“杨根思连”的兵。老连长杨根思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战斗到最后一刻,抱起仅剩的一包炸药与敌同归于尽,“人在阵地在”从此成为这支部队的基因。连队晚点名第一个点到的名字,是“杨根思”。
可他是肖思远的弟弟。来到哥哥生前所在部队,他体会到哥哥从未向家里诉过的苦,听到哥哥的战友在点名时第一个点到的名字,是“肖思远”。
“到!”“到!”“到!”这是肖荣基的回答,这是杨根思传人的回答,这是新时代戍边军人的回答——
永远战斗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英烈精神的赓续传承从未中断。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
从李狄三到王焯冉,传承的是革命军人热血报国的忠诚。
1950年,李狄三带领“进藏先遣英雄连”挺进藏北,克服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等重重困难,将红旗插上藏北高原,为保卫祖国领土、解放西藏作出了卓越贡献。
70多年来,这支征战雪域高原的英雄部队,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战士王焯冉在保卫祖国领土时英勇牺牲,为英雄部队书写了新的荣光。
从张超到孙宝嵩,传承的是新时代奋斗者敢为先锋的勇气。
4月27日,是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孙宝嵩的生日,可他现在已经不过生日了。2016年4月27日,孙宝嵩的战友、舰载机飞行员张超驾驶歼-15战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战机突发故障,张超跳伞后不幸坠地牺牲。从那以后,孙宝嵩带领着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扎根渤海之滨,探索奋飞之路,为战教人,放飞了一批又一批中国舰载机飞行员。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英烈们为之奋斗牺牲的祖国大地上,一茬茬后来者走过前人走过的路,接过前人手中的枪,守着前人站过的岗……
尊崇·关爱
滨江村革命烈士陵园,是辽宁丹东唯一一座由村里出资修建的烈士陵园。占地500平方米的烈士碑林,依山就势而建。33名烈士中,只有5名烈士留下姓名。
回忆当年的故事,74岁的村民葛均臣思绪万千。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前曾在滨江村附近驻训集结,并开设战勤医院。战争期间,数十名由前线转运回国的志愿军伤病员,因伤重牺牲,被就近零散安葬在滨江村附近的山坡上。
在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滨江村,村民擦拭滨江村革命烈士陵园石碑(2022年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小时候,一到清明节,附近的村民、学校的学生都来了,大家不约而同给烈士扫墓、献花。”葛均臣回忆。
2015年,滨江村将村域内的烈士遗骸集中迁葬。自发赶来的村民手拿铁锹,仔细辨认泥土中掩藏的志愿军烈士遗物。除了遗骨,还有头盔、鞋底、皮带扣……在场的村民睹物思人,都落泪了。
这是人民发自肺腑对英烈的尊崇。那些在战火中逝去的年轻身影,虽未享受到迎接勇士凯旋的鲜花,却永存于祖国和人民心中。在每一个风雨梨花的季节,迎来泪雨纷飞的祭奠。
新疆叶城烈士陵园,退役军人艾买尔·依提从1970年陵园建成,便辞去工作带着妻儿来到这里,主动为牺牲的战友守墓,一守就是47年。他常说:“他们是我的战友,在一个战壕里待过,我不能让为国捐躯的战友们孤单。”现在,他的儿子接过父亲的担子,继续守护英灵。
退役军人艾买尔·依提生前带着两个孙子在新疆叶城烈士陵园扫墓(2011年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在沂蒙老区曹庄镇朱村,每年大年初一,村民们都会将第一碗饺子端到村里的烈士墓前。“头锅饺子祭英烈”,这样的风俗已在全村延续了70多年。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76岁的金春燮老人从2005年退休后,主动为抗日英烈修碑立传。撰写碑文、采购石材、请党史研究部门审核史料……从第一座烈士纪念碑开始,到今年,他修了115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英雄烈士褒扬纪念工作,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尊崇英烈、关爱烈属的行动中来。
从2014年起,我国连续9年迎回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总计有913名烈士忠魂还乡,安葬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考虑到烈士故乡遍布五湖四海,有的烈属又年事已高、难于奔波,陵园开展了“代祭扫”活动,可以帮助烈属献花、读信、擦拭墓碑。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李匡骐参加志愿服务,为烈士画像。根据烈属心愿,李匡骐在“特等功臣”王学风侧面照的基础上,还原出他的正面军装照。让这位牺牲时年仅20岁、面部被子弹贯穿的烈士,终于在70多年后“完整”地“出现”在烈属面前。
中国维和官兵在黎巴嫩南部希亚姆镇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2021年4月4日摄)。新华社发(丁文栋 摄)
不止在中国。在黎巴嫩南部希亚姆观察哨——中国维和军人杜照宇烈士牺牲地,在位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在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中国军人维护世界和平所付出牺牲的地方,也常有一杯清酒、一束白菊。
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22年9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北京,天安门广场。
在第十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组织师生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学生刘一诺说:“我感触最深的,是很多烈士牺牲时都很年轻,他们本该享有和我们一样的青春。因此,我们青年学生更要珍惜年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方,“祝福祖国”巨型花篮已布设完毕,第74个国庆节就要到了。
可以告慰革命先烈:“今日之盛世中国,正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