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侯祠博物馆外,民警热情接受游客咨询
浆洗街派出所打造温馨舒适的服务环境,提高群众满意度
藏族民警为浆洗街派出所全体民辅警上藏语课
浆洗街派出所通过依靠“两站两室”,将矛盾风险化解在了最基层
用新时代“枫桥经验”促进民族和谐共融,浆洗街派出所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当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浆洗街派出所光荣上榜全国第三批100个“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名单的消息传回时,这所70多岁的“老”派出所再次焕发“新”颜。新时代的“多彩浆洗”像五色哈达,用“枫桥经验”促进民族和谐共融,浆洗街派出所又开启了新的征程。
千年前的茶马古道,像一条纽带,用商贸往来推动藏汉紧紧相连,浆洗街是起点。在这里,藏汉情谊绵绵,民族团结和弦奏响。在这里,有“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博物馆,还有充满少数民族风情和特产的街巷。这里是一个古典和现代相结合的地方,沉淀着历史的厚重,也飞扬着青春与活力。
浆洗街派出所辖区每年有超百万名藏族群众因就医、访亲、办事往来于此,还有涉藏驻蓉机构18家,藏餐厅、藏歌厅、民族饰品店等商家300余家。从雪域高原到繁华都市,语言、习俗、文化的差异,让藏族同胞融入城市之路并非坦途。为此,浆洗街派出所通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帮助藏族群众更好地融入都市生活。
融心:学藏语习藏俗 和藏族群众成为“珠波”
不会藏语、不懂藏族习俗,曾经是阻隔在浆洗街派出所民辅警与藏族群众之间的第一道障碍。
两年前,浆洗街派出所发出“学藏语习藏俗”的号召,每周邀请藏族民警、藏语老师为全体民辅警上藏语课、风俗课,当日学习、当日考试。那段时间,所里的民辅警之间打招呼用“扎西德勒”代替了你好,“土杰且”代替了谢谢,再见时都说“得莫”,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走进了一个涉藏地区派出所。浆洗街派出所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郭学彬已经50多岁了,因为记忆力下降,他便每天在身上揣着藏汉双语对照小卡片,连吃饭走路都在练习藏语。
为了尊重藏族习俗,浆洗街派出所的民警还标配了“四个一”:一根哈达、一块茶砖、一句藏语问候、一个藏族朋友,遇到矛盾纠纷时用乡音乡情化解,用象征感情的白色哈达换回了象征尊重的黄色哈达。
在洗面桥横街22号院,院内70%的房屋都租给藏族同胞居住或经营,次把拥措就在此租房经营了一家小餐馆。去年,因不了解政策,次把拥措准备将两个子女送回涉藏地区老家上学。社区民警罗恩祥了解到情况后,不厌其烦地帮忙跑手续,通过成都随迁子女就学政策顺利帮助次把拥措的子女在成都入了学。今年藏历新年,次把拥措硬拉着老罗去家里过年,次把拥措也成了老罗在辖区的“珠波”(藏语,意为:最铁的朋友)。
融城:转习俗优观念 让锅庄在大都市里舞动起来
以前,每当夜色降临,浆洗街派出所辖区内的一些藏族群众就会跳起优美的锅庄,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但接踵而来的是噪音扰民的投诉。
于是,浆洗街派出所邀请锅庄组织者到“格桑花调解室”讲情说理,规范了跳锅庄的时间、地点、音量。今年中高考期间,他们主动暂停了跳锅庄,为学子们加油。
从生活之变到习俗之变再到观念之变,具有新生活、新习惯、新观念的“三新”藏族群众更好地融入了都市生活。
“我们正是依靠‘两站两室’,将矛盾风险化解在了最基层。”浆洗街派出所所长熊建告诉记者,“两站”是指“石榴籽”少数民族工作站和“363”一站式双语警务工作站,“两室”是指“郭学彬工作室”和“格桑花调解室”。这些从实际出发,设置在基层的工作站、工作室,将浆洗街派出所的工作触角进一步延伸,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把风险隐患防范在初始状态。
正是因为有了一开始的“融心”,民辅警们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在“两站两室”工作机制之下,矛盾风险化解工作事半功倍,实现了“三融”工作法中的第二步——藏族同胞“融城”。
融合:双向奔赴 共守和美浆洗
通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浆洗街派出所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实现大幅上升,达到98%以上。相较于数据,该所辖区更迎来了一场“双向奔赴”。
一支由浆洗街派出所牵头,辖区藏族群众组成的“浆洗杰巴”义警队成立了起来。“杰巴”在藏语中是指调解矛盾纠纷的人,一般具有高尚的品格,拥有较高的声望。浆洗街派出所通过党建共建、主动参与等形式,在藏族热心群众中选择了6名“杰巴”组成了义警队。他们在辖区内主动提供服务,主动发现矛盾,主动化解矛盾,给浆洗街派出所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如今,“杰巴”义警队已发展到16人,除藏族群众、藏族干部外,还有大学老师。“杰巴”义警队还将推行“一月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日常巡逻和防控中来。
有了公安民警融心、藏族同胞融城,才有了警民融合共治,大家一起绘就美丽“枫”景。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磊 王一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