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资讯网!

法治资讯网

网站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法治观察 > 东莞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东莞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发布时间:2024-01-01 来源: 广东政法网 作者:佚名

  近日,随着2023年东莞市第二届法治文化节启动仪式暨第六届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会举行,标志着第二届法治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5大主题活动,近400场法治宣传活动,全面推动东莞法治文化与城市文化高度融合,为东莞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东莞”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为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

  转存图片

  让法律由“纸上的法”变成“现实中的法”

  作为今年法治文化节5大主题活动之一,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会已经进行了六届,推动着也见证着各有关单位将普法工作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将静态普法变成动态普法,将普法工作由主管部门的“独唱”变成各部门的“合唱”,进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大普法”格局。

  评议会上,东莞市应急管理局、东莞市林业局、东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东莞市工商业联合会等四家单位通过视频、展板、普法成果展示等形式,现场展示了本单位硕果累累的普法工作。他们在执法与服务的过程中实时普法、精准普法,以生动直观的方式把法理、情理讲清楚,让法律由“纸上的法”变成“现实中的法”,并逐步走进人们的心中。同时,四家单位代表上台作履职报告,接受现场评议,最后综合社会评议、评委评议、现场评议,四家单位均获评为“优秀”。

  本次评议活动评委、东莞城市学院法学院院长刘红表示,四个单位都积极履行了“谁执法谁普法”的主体责任,认真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试、执法考试,创新推进在执法中普法、在服务中普法,宣传举措亮点纷呈,普法数据令人信服,干部职工依法治理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法治宣传教育起到一定成效。要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扩大普法对象范围,实现全覆盖,拓展普法主体,发挥社会组织和个人的作用,同时创新普法内容和形式,更能引起群众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共鸣,潜移默化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

  本次评议活动评委、东莞市第一市区人民检察院陈淑银认为,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常态化开展基层群众普法宣传工作,以“谁执法谁普法”为抓手,提升执法主体法律素养和业务水平,以制度机制创新为动力,建立涉诉维稳机制,并在诉中全面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主动出庭应诉机制,以普法工作规范化为标准,做好总结考核验收工作。

  “法之必行的真正动力是人民尊崇、信仰法律的法治精神,而塑造与培育法治精神的基本条件是人民对法律的知晓、了解乃至认同。”本次评议活动评委、东莞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副教授、博士邢文娟建议,广大党员干部要做普法工作的表率,要扩大普法朋友圈,促进普法工作联动发展。法治社会是建立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石,全民守法、全社会信法的法治理念需要调动群众对普法的积极性。例如市工商业联合会可建立企业的普法反馈机制不断提升普法质效,市林业局可考虑如何将科普与普法内容契合起来、市应急管理局70个普法案例做得非常扎实,建议添加行刑衔接案件,让企业认识安全生产不是缴纳罚款那么简单更有可能触犯刑律,从而对法律产生敬畏;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也可以从退役军人权益保障和违法犯罪等方面进行普法宣传。

  转存图片

  持续举办391场法治宣传活动 让普法宣传深入人心

  今年,是东莞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实施东莞市“八五”普法规划的关键之年。通过组织开展东莞市第二届法治文化节,以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提高普法宣传与法律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将东莞法治文化节打造为同东莞改革发展同频共振、与城市精神品格高度契合,体现东莞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东莞路径贡献法治力量。

  据了解,2023年东莞市第二届法治文化节包括组织开展东莞市第二届法治文化节启动仪式暨东莞市第六届“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评议活动、宣传基层提升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助力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发布惠企普法宣传与法律服务清单、全市各普法责任单位组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宪法及民法典主题宣传活动等5个主题活动。

  接下来,市司法局将结合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及“回头看”督查工作,围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等主题,在有关媒体平台总结推广提升基层法治水平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典型案例。

  同时,市司法局围绕企业涉外业务、责任减免、融资贷款、重组并购、招标投标、知识产权保护、资产拍卖清算提存抵押等经营活动,提供40条以上公证、律师、仲裁法律服务清单,市工商联依托服务清单开展线上线下普法及法律服务100场次。市普法办协调有关单位、镇(街道)司法分局或普法办认真梳理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精准确认企业普法服务需求,建立“八五”普法惠企宣讲服务清单。

  此外,各部门、镇(街道)结合年度全市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要点、重点普法责任清单,部署落实相关法治宣传服务工作。根据全国及广东省宪法宣传周及广东省法治文化节宣传活动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活动,各镇(街道)司法分局持续组织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

  转存图片

  目前,2023年东莞市第二届法治文化节各项活动正逐步开展,至12月中旬全市各市直单位及各镇(街道)将开展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活动达391场次,全面强化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85工作法”推动东莞法治文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且首次专章部署全面依法治国工作,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精神。“八五”普法期间,东莞市实施“坚定1个核心思想,落实8项措施,强化5套机制”的“185工作法”,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那么,“185工作法”具体指的是哪些呢?记者了解到,1就是坚定一个核心思想——把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要务。抓住“关键少数”,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法治文化建设重点内容,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重点内容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推动中心工作的重要作用。

  8就是落实8项措施,一是全力推动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99个法治文化实体阵地,包括12个省级“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此外东莞还推动适应时代多元化趋势、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多样化法治文化阵地,如以“法治+商业”的模式建成首家“法治咖啡屋”;依托城市服务驿站建成“法治e站”,为新业态、户外劳动者提供普法一站式综合“超市”等。

  二是善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法治文化建设,目前全市共有48个由不同镇街、单位、企业推出的法治动漫形象,并衍生出大量形式新颖、关注热度高的优秀普法作品。

  三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与多种文化形式有机融合,将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融合发展。如大岭山镇依托“莞香(女儿香)文化”,独具匠心地创作出人文纪录片—《悠悠女儿香》,将法治教育融入女儿香的传统文化之中。结合虎门销烟精神、石排醒狮文化、横沥音乐特色、南城篮球名片等本土特色文化开展6.26禁毒普法宣传。

  四是全面提升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强化法治文化建设针对性实效性,深入推进法治城市、法治镇(街道)、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推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善”被纳入2022年东莞市“依法治市十件实事”。目前,全市共有54个村(社区)成功创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其中12个村(社区)获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五是大力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目前全市已培育2419名“法律明白人”,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在群众身边“看的着”“用得上”。

  六是鼓励村(社区)从实际出发,创新法治文化建设方式方法,如高埗镇上江城村坚持“群众认可、务实管用、富有特色”的原则,制定《上江城村规公约》,充分尊重乡风民俗、体现民情民意,增强村民认同感。

  七是以深化行业依法治理和专项依法治理为抓手,深化各行各业法治文化建设,吸纳镇街调委会、村(社区)调委会、个人调解室、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商会调委会共1273个调解组织和6406名调解员,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东莞样本”为内容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转存图片

  ▲纠纷调解现场

  八是将法律服务作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的作用,组织驻村(社区)律师对所在村(社区)进行“法治体检”,帮助村(社区)规范村规民约,起草修订合同、协议等法律文书,协助村(社区)化解重大矛盾纠纷等。

  5就是强化5套机制,强化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机制,强化外来务工人员法治文化宣传机制,强化落实普法责任制,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社会化运行机制,强化法治行为习惯养成机制。

  接下来,东莞市将在“185工作法”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作用,推动市、镇(街道)两级守法普法协调小组切实加强领导,严格按照“八五”普法规划明确任务分工,注重发挥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和镇(街道)全面依法治镇(街道)委员会的机制优势,强化各有关单位的法治文化宣传工作横向联系,走好“八五”普法规划下一程,努力推动公民法治素养持续提高,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贡献新成果。


原文链接:https://www.gdzf.org.cn/xbsy/fzgd/content/post_1429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资讯网 fz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2908、010-56212745,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