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资讯网!

法治资讯网

网站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普法宣传 > 李存捧: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李存捧: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发布时间:2024-01-01 来源: 兵团长安网 作者:佚名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李存捧
中国法学会外联部一级巡视员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形成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西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为什么是科学的制度体系?为什么具有显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经过了长期实践检验。

  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政治制度也是一样,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决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因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从我国古代看,凡属盛世都是法制相对健全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以法而治”,偏在雍州的秦国践而行之,商鞅“立木建信”,强调“法必明、令必行”,使秦国迅速跻身强国之列,最终促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汉高祖刘邦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为其一统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时形成的汉律六十篇,两汉沿用近四百年。唐太宗以奉法为治国之重,一部《贞观律》成就了“贞观之治”;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法律基石。

  关于宪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和共同愿望,是国家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关于宪法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宣传教育是法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法立于上,教弘于下。”关于宪法修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作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古人讲,“法与时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

  关于立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要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要抓住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提高立法效率,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关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千多年前,管仲就说:“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操持不正,则听治不公。听治不公,则治不尽理,事不尽应。治不尽理,则疏远微贱者无所告诉。事不尽应,则功利不尽举。功利不尽举,则国贫。疏远微贱者无所告诉,则下饶。”“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纵有良法美意,非其人而行之,反成弊政。”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公生明,廉生威。”

  关于全民守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古人说:“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

  关于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习近平总书记说:“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援引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的话,“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意思是任何人心中冷酷如铁,终扛不住法律的熔炉。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

  关于惩治腐败,习近平总书记说,“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既“禁于未然之前”,又“禁于已然之后”,并且援引中医的话,“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强调标本兼治。

  关于改革要充分发挥的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援引古语“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关于推进法治领域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领域改革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问题都涉及法律规定。改革要于法有据,但也不能因为现行法律规定就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是无法推进改革的,正所谓“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关于依法治军,习近平总书记讲,一个现代化国家必然是法治国家,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

  关于国际法治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的话:“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国与国之间开展执法安全合作,既要遵守两国各自的法律规定,又要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更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

  关于加强法学学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我们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数典忘祖。我们的先人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先秦时代管仲、李悝、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就影响深远。我们的先人留下了丰富的法制思想,“奉法者强则国强”“法约而易行”“法不阿贵”“刑无等级”“执法如山”“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等名言脍炙人口。我们要有底气、有自信,要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作出贡献。

  关于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古往今来,法治和德治都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正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我国历史上有十分丰富的礼法并重、德法合治思想。周公主张“明德慎罚”“敬德保民”。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提出“隆礼重法”。西汉董仲舒提出“阳为德,阴为刑”,主张治国要“大德而小刑”。尽管古人对德法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尽相同,但绝大多数都主张德法并用。通观我国古代历史,法治和德治运用得当的时期,大多能出现较好的治理和发展局面。因此,希望我们的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首先要把人做好,然后才可能成为合格的法治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刻的历史自觉、深厚的文化自信,对法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援引古代优秀法律文化中的名言警句,加以说明、强调,古为今用、以古喻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也充分阐明了传承发扬中华优秀法律文化的必要性,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原文链接:http://zfw.xjbt.gov.cn/c/2023-09-22/830253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资讯网 fz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2908、010-56212745,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