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呼和浩特市认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市委领导下,积极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在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预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并且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结合实际走出了一条边疆首府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新路径。去年,呼和浩特市成功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清泉街社区居民史某是一名孤儿,多年来独自生活、经济困难,曾经入狱服刑。刑满释放后,史某因与社会长期脱节无法融入社会,遂自暴自弃,经常因房屋漏水、噪音扰民、扰乱公共秩序等与居民产生矛盾纠纷。按照“爱心感召、解难纾困”的理念,社区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通过耐心情感沟通,推动当事人由“拒不接纳”向“主动配合”转变。其次是暖心解决当事人的各种困难,推动当事人由“心灰意冷”向“燃起希望”转变。社区还在多方努力下,帮助当事人组建了家庭,推动当事人由矛盾纠纷“当事人”向矛盾纠纷“化解人”转变。如今,史某自觉当起了社区矛盾调处志愿者,只要社区有需要他总是干在最前面,谁家有困难他也能尽力去帮助。特别是在社区搭建的“荷香唠嗑室”矛盾调处阵地中,史某以身说法、以事明理,成功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
在清泉街社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建长廊、小广场、说理堂……都成为了矛盾化解的阵地。“闲”聊不“误”事,社区将居民的大事小情都入账处置,形成“了解需求、跟进落实、反馈结果、成效追踪”的主动解决问题全链条,真正做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清泉街社区被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这只是呼和浩特市各地相关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一个个立足本土、特色鲜明且富有成效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在首府落地生根。
呼和浩特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李瑞俊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呼和浩特市不断提高基层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工作法治化水平,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化解责任,通过抓工作机制、“一站式”阵地、队伍专业化以及专业组织,努力打造一批特点鲜明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创新经验,成效很明显。
呼和浩特市委政法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意见》,有效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形成工作合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前,全市共建立人民调解组织1508个,选聘人民调解员4112人。人民调解注重围绕社会难点、热点纠纷建立健全排查调解工作机制,采取措施防止矛盾激化,把纠纷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去年全市各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8274件,涉及金额3372.95余万元,涉及当事人17272人。
全市各地区通过资源整合、功能聚合、工作融合,成立了1448家实体化矛盾纠纷化解联合服务中心,其中市级1个,依托市信访局建立运行;旗县区级9个,依托综治中心建立运行;街道、乡镇级89个,依托综治中心建立运行;社区、村级1348个,由政法委指导,依托社区、村党组织建立运行。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去年,各级实体化矛盾纠纷化解联合服务中心共受理矛盾纠纷7748件,化解7026件,化解率90.68%。
高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离不开专业化队伍,呼和浩特市通过选聘优秀退休法官、具有丰富调解工作经验的律师、公证员等各类人员,将之纳入调解员名册,建立调解人才库。截至目前,全市法院已有各类调解员357人,专家调解员26人,引入各类调解组织134个,专业调解组织24个。去年,全市法院通过委派调解、专职调解等形式调解成功案件15611件,调解成功率达62.6%,人均化解案件39件,数量位居全区前列。全市组织143家律师事务所和80个司法所结对帮扶共建,开展了“千名律师进乡村”活动,安排全市1433名律师下沉到各村(社区),充实基层法律服务人员,协助乡镇街道和村居调委会开展“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此外,呼和浩特市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行业、专业领域社会矛盾纠纷的作用,在医疗、物业、涉校等矛盾纠纷多发、化解困难领域成立了市医调委、市物调委、市校调委等市级调解组织,基本做到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工作。其中,市医调委成立时间最早,是市司法局、卫健委等十个职能部门于2013年共同推动成立的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化解医患矛盾的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机构。近年来,市医调委逐步探索出了适合首府实际的医疗纠纷化解模式,即“医疗风险源头预防、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医疗责任保险保障、医疗损害依法赔偿”四步工作法,把医疗纠纷从医院内引到调解机构,再由专业人员调解、保险公司赔付保障的模式,将人民调解与医疗纠纷充分对接,有效缓解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医疗纠纷的压力,使医疗纠纷处理走上了专业化、法治化的解决轨道。市医调委成立至今,共接到医患咨询2.2万余次,接待来访1.7万余人次,受理涉及赔偿纠纷案件2395件,调解成功2276件,调解成功率95%,调解协议执行率100%,累计出现场调解3300余次,妥善处置重大纠纷现场360余起。
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措施方法最终目的,就是要做好群众的“解铃人”,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为群众办实事,让百姓烦心事及时化解。
2023年除夕夜,长和廊派出所接110指挥中心转警,称一男子因讨薪未果爬上18楼天台欲轻生。值班民警迅速赶至现场,一边安抚男子的情绪一边了解情况,得知该男子是因为某建筑工地拖欠2万余元工资多次讨薪未果想轻生。长和廊派出所及时组织开展化解工作,民警主动与当事人聊天,耐心倾听、了解诉求,承诺与工地负责人进行协商沟通,将当事人感动从18楼平台下来。随后派出所积极联系街道办事处成立应急小组,商讨应对方案和解决办法,与工地负责人联系处置措施,使其由“态度生冷”向“同情理解”转变,并积极筹集资金,将拖欠的2万余元工资送到派出所里。最后,派出所持续跟进当事人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长和廊派出所在相关工作中,始终牢固树立“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百姓转”的工作理念,切实把工作重点回归到“基础、防范、管理、服务”上来,持续深化“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任务目标,全力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
托县五申镇作为农业大镇,随着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凸显,部分村民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不正当竞争,影响了合法农业生产经营秩序,导致农企间土地流转纠纷突出。对此,五申镇坚持“防、攻、守”并举,有效化解调处了一批涉众且法律专业性强的土地流转经营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和营造了辖区健康良好的农业生产经营秩序,探索出了一条土地流转经营群体性矛盾纠纷化解新途径。
……
“现在有啥难事我就给12345打电话,通过这个热线难事儿也可以在这解决,有心里话也可以在这说,让我们有着急办的事都能解决了、有着落了。”市民杨晨表示,遇到矛盾纠纷不用愁。
市民贾美玲告诉记者,社区的“网格员”经常到家里来串门,谁家大事小情都能找社区,而且涉及到居民利益的问题,大家都在社区里能坐在一起商量,社区都想办法帮大家解决。
满意不满意,群众说了算!
呼和浩特市坚持防范在先,源头治理,全力做好各类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发现在苗头、化解在萌芽,切实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