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资讯网!

法治资讯网

网站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法治舆情 > 深度关注 | 5.2%:国民经济回升向好

深度关注 | 5.2%:国民经济回升向好

发布时间:2024-01-20 来源: 贵州省监察委员会 作者:佚名

  

  2023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发布 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5.2%:国民经济回升向好

  

  2023年山东日照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22亿吨,同比增长4.1%;集装箱吞吐量626万标箱,同比增长7.9%。图为1月10日,山东港口日照港集装箱码头。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1月17日,备受瞩目的2023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发布。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何评价2023年中国经济总体表现?面对新的风险挑战,中国经济大船如何继续乘风前行?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殊为不易

  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在持续承压中走出一条回升向好的复苏曲线,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分季度看,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态势,向好趋势进一步巩固。

  “5.2%的经济增速符合中国经济实际表现和各方预期。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之后,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困难挑战。党中央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及时出台政策措施,各方协同发力,圆满完成了年初设定的5%左右的预期目标。这也表明中国经济正走出疫情影响,进入全面恢复的轨道。”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说。

  在发布会上,康义用16个字概括了过去一年的中国经济表现——回升向好、成色十足、表现亮丽、殊为不易。

  国民经济回升向好。去年我国GDP超过126万亿元,增速比2022年加快2.2个百分点。按照可比价计算,2023年经济增量超过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高,2023年达到89358元,比上年增长5.4%。

  高质量发展成色十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发展动能转换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粮食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安全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中国经济表现亮丽,5.2%的全年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我国经济2023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同时,在预计全球贸易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出口实现小幅增长,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保持稳定。

  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一年既有风高浪急,也有暗流汹涌:世界经济低迷,国际格局复杂演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自然灾害频发……在这种复杂情况下,取得这样的发展成绩更显得难能可贵。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国人民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结果,成绩值得充分肯定,需要倍加珍惜。”康义说。

  居民收入、消费意愿逐步向好,促消费政策继续发力,消费恢复基础将不断巩固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和消费的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康义在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具体的数据佐证:“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比上年提高43.1个百分点。”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引导生产。消费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提升消费水平关系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202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初步统计达1320亿件,人均年快递使用量约93件。”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在1月9日举行的2024年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上介绍。

  “小包裹”映射“大经济”。快递业是经济发展与消费活力的“晴雨表”,快递业务量是观察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实物量指标之一,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强劲活力。2021年以来,我国快递年业务量连续3年突破1000亿件,凸显出我国快递市场繁荣活跃、发展质效不断提升,展示出中国消费市场持续向好态势。

  “随着2023年以来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作用下,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有效释放,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认为,特别是国内消费场景逐渐恢复,接触性消费和与之相关的服务消费得到显著提振。

  从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驯鹿到索菲亚大教堂上空的人造月亮,从冰雪大世界流光溢彩的冰雕雪塑到亚布力的滑雪场、牡丹江山林中的雪乡……这个冬天,冰雪经济“爆火”深刻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中国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冰雪旅游消费力的外溢进一步带动了当地餐饮、零售、演出、交通、通讯等服务业的增长,进而推动景区、度假区、酒店、民宿、街区、商圈的项目投资,以及冰雪休闲相关的装备装具研发、制造和销售,成为地方经济的新引擎。

  过去一年,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场景中,不时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餐饮消费加速回暖,电影总票房突破500亿元,文体旅融合趋势明显,不断复苏的消费彰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促进消费的前提是稳增长,一方面通过稳出口、稳投资,形成国民收入上升、消费潜力释放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通过不断提升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水平,免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苏剑认为,在居民收入、消费意愿逐步向好的趋势下,叠加促消费政策继续发力,消费恢复基础将不断巩固,有助于消费企稳。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动力。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出系列部署,明确提出“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的工作方向。随着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消费“主引擎”作用有望进一步凸显。

  推动经济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不断赢得优势,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新闻发布会上也给出了振奋人心的数据:2023年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达到29.9%。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量增长67.1%。

  从“老三样”到“新三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我国外贸出口产品升级趋势愈发明显。这既是外贸结构持续优化的体现,也是新动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三样”出口交出亮眼成绩单绝非偶然,依靠的是我国制造业多年沉淀下来的产业竞争力,充分反映出日益完备的产业链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在长三角地区,通过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一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在4小时车程内就能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从上游硅料技术研发、中游组件生产制造到下游电站开发,我国光伏产业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配套环境和供应链体系,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

  “去年一年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国上下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推动经济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不断赢得优势,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康义在新闻发布会上着重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投入稳步增加。

  初步测算,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33278.2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4%,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在这一年里,一些重大科技创新捷报频传,特别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扎实推进。

  “住得好、玩得也好、吃得也好,我们感到很提气。”1月7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靠泊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顺利完成商业首航。

  邮轮产业被誉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黄金产业”,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国际化程度高。据统计,国内外1000多家厂商参与了“爱达·魔都号”工程,孵化和培育了邮轮研发设计、总装建造、核心配套等一批重点企业,牵引带动了制造、建筑、能源、交通运输等上下游产业发展。

  2023年11月4日,随着“爱达·魔都号”命名交付,标志着我国已同时具备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大型邮轮的能力,集齐造船工业“三颗明珠”。

  “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当中‘创新’位于第一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王冠华表示:“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发展动能转换一直是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不管传统动能调整转型如何,中国都一直坚定不移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新动能已经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王冠华给出了两个数据加以佐证: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对推动工业稳定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2023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升至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C919国产大飞机首次开启“双机商业运营”,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实现贯通,“深地一号”向地下9472米挺进,刷新亚洲最深油气钻井纪录……2023年,奋斗的梦想拔节生长,创新的中国欣欣向荣。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从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究“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再到2023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正在加速绘就。

  2024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预计将持续回升向好

  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正在瑞士达沃斯举行,其发布的最新《首席经济学家展望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首席经济学家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走弱。在全球经济复苏持续低迷、产业链供应链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至关重要。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在他看来,中国正在从基于投资和基础设施等的增长,转向基于电动汽车等新领域的增长,且有足够的政策工具来提振经济,“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2024年的中国经济走势如何?”有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综合起来看,我们面临的机遇要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在不断积累增多。所以我们预判,2024年的中国经济将持续回升向好。”康义说,具体有五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经济增长“势头好”。2023年四个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环比都是正增长,经济规模也在逐季扩大。多家国际机构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测,表明国际社会看好中国2024年经济发展前景。

  经济发展“韧性强”。我国产业基础雄厚,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的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突出。同时,我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教育、医疗等短板领域不断补强,人才、资金等要素供给质量显著提升。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等关键领域的保障能力建设也取得实效,这些都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回旋余地,也是经济能够行稳致远的底气。

  高质量发展“活力足”。新产业快速增长,新业态持续向好,新模式加快培育,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动能转换提档升级,我国经济发展的潜能有望进一步激发。更重要的是,我国持续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经济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中不断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红利多”。我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创造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些都将不断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宏观政策“空间广”。2023年出台的增发国债、减税降费、降准降息等政策效应将在今年持续释放。今年还将储备优化一些新的措施,这些新的增量措施和存量政策还会叠加发力,都为经济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当前,我国政府债务水平和通胀率都较低,政策工具箱不断充实,财政、货币以及其他政策都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加力实施宏观政策有条件、有空间。

  面对外部压力、内部困难,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董煜认为,“会议要求‘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这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三个主要发力点,针对的恰是当前活力不足、风险增多、预期偏弱等突出矛盾,具有很强的问题导向。”

  “增活力,要通过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打造发展新动能;化风险,要更好地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提信心,要千方百计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凝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与共识,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董煜说。

  化压力为动力,积优势为胜势。中国经济“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力量持续积聚。“要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不断把发展优势转换为发展势能,今年中国经济一定能够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康义说。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xwhc/yw/202401/t20240118_8355668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资讯网 fz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2908、010-56212745,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