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研究思路、详析主要观点、汇报课题进展……4月7日起,5名“审学研”驻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人员将带着10个课题研究成果陆续走到台前,接受理论导师、实践导师以及专家学者的“集体会诊”。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在4月7日的课题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裁量标准研究”课题进行了深入点评讨论。
针对知产侵权赔偿标准应该如何确定这一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第5期“审学研”驻院研究人员、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法官张景馨通过对全省法院六年知识产权案件的深入研究,从明确裁量标准的价值选择、完善证据妨碍规则和优势证据认定原则、探索引入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裁量标准优化路径,初步完成了“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裁量标准研究”这一课题。
点评中,理论导师,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迁认为,课题针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裁量标准进行了全面、深入和细致的研究,找到了司法实务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对未来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审学研’一体化机制着重解决审判实务疑难问题,研究人员多次深入中基层法院和创新企业调查交流,全面分析辽宁三级法院六年知识产权审判数据,并结合法律法规提出优化路径,将对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实践导师、省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孙光说。
据介绍,2021年以来,省法院深入实施“审学研”一体化机制,每年分两批次从全省法院选拔10名优秀青年业务骨干,围绕审判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到省法院开展为期半年的“驻院”研究。目前,“审学研”项目已开展5期,共25名青年业务骨干积极参与,前4期圆满完成课题结项,形成72项高质量调研成果,转化为22个高质量培训课件,叫响了“审学研”特色品牌。
本次研讨会还邀请来自辽宁、上海、广东、江西等省内外的9名专家学者和评议嘉宾在线上线下展开讨论,省法院、沈阳法院、大连法院部分知识产权法官代表畅谈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