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县珍珠养殖华丽转型,碧波重现,基地生态改造成效显著;边界水域“一河共治”破旧立新,彻底告别“猫鼠游戏”;翩翩白鹤舞湿地,生态优势变为经济红利;上饶市首例诉请替代性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实现环境破坏的逆转和生态功能的重塑。日前,新法治报全媒体记者实地探访万年县,深入了解当地如何紧密结合地域特色与生态资源,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转型之路。 育珠人正在投放珍珠蚌幼苗 碧波重焕“珠光宝气” 一片宁静水塘中央,一名育珠人身着防水服装,双手戴着防水手套,娴熟地将刚刚种插嫁接好的珍珠蚌幼苗投放到水中进行养殖。波光点点,育珠人的身影在清澈的湖水中形成清晰的倒影,犹如一幅生动的生态图卷。 3月29日,新法治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万年县湖云乡云卡思珍珠养殖基地,眼前的这方秀美水域,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臭气弥漫的珍珠蚌养殖池。 “这里的名气不仅仅来自珍珠,生猪养殖同样声名远播。”云卡思珍珠养殖基地负责人邱雪英回忆道,“过去这片水塘周边全是养猪户,猪粪可以作为珍珠蚌的肥料,部分蚌农急于求成,将大量猪粪直接倒入水塘,而珍珠蚌根本无法消化吸收这么多的有机物质,从而导致水质急剧恶化。” 位于鄱阳湖东南岸的万年县,拥有长达40余年的珍珠养殖史。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湖云塘水产场(现今的湖云塘社区居民委员会)开创了一种“岸上加工、岸边养猪、水面养鸭、水中养珠、水底养鱼”的立体养殖模式,在短短十余年间,万年珍珠与万年生猪便风靡全国,万年县被列为“中国优质淡水珍珠之乡”和“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 然而,快速的发展背后,付出的是沉重的环境代价。过度依赖猪粪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部分养殖水域水质甚至降至劣Ⅴ类,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活动。 随着时间推移,万年珍珠与生猪的混合养殖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 2016年,万年县政府正式下发《万年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全县上下勠力同心,全面改革生猪养殖模式,推进粪污处理设施全覆盖,推广循环农业技术,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大力推行沼气工程,通过分区分类管理和多元化废弃物处理手段,有效遏制了养殖污染,大幅提升了水体质量。2020年底,万年县生猪养殖场的粪污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了100%,有效地控制了生猪养殖带来的污染排放问题。同时,万年县珍珠养殖业也朝着绿色、高效的方向转型升级,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采用先进技术,规范养殖行为,拓展销售渠道,将珍珠产业打造成年产值超20亿元的绿色支柱产业。 “一河共治”护一河碧水 2023年2月,万年县公安局森林分局与乐平市公安局水上派出所联合签署了《加强交界水域治安巡查防控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旨在加强两地在交界水域的治安管理和执法合作,有效打击非法捕捞及其他水上违法犯罪活动。 一年后,万年县公安局森林分局局长刘伟站在中洲大桥上,指着下方的乐安河说:“过去这里曾是非法捕捞的‘猫鼠游戏’场所,一旦船只越过这座桥,就如同消失在‘老鼠洞’中,难以追踪。但现在,情况有了显著改善。” 《协议》的实施使两地突破了传统水域管理限制,建立了常态化和立体化的联合巡查机制,实现了情报共享和执法力量的整合,共同打击非法捕捞、非法采砂和违章航行等行为,有效遏制了乐安河交界水域的违法行为。 “2019年,我们与鄱阳县公安局水警大队签订了类似合作协议,现在的乐安河实现了从‘一河三治’到‘一河共治’的转变。”刘伟说。 2023年端午节,万年县举行了盛大的龙舟活动,展现了当地的龙舟文化。活动期间,万年县公安局森林分局与鄱阳县公安局水警大队联合开展了水域和陆域的巡查工作,确保了赛事的安全和有序。乐安河两岸的居民沉浸在融合了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龙舟盛宴中,共同见证了“一河共治”的赛龙舟活动。 此外,万年县公安局森林分局还积极推动跨部门合作,与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制定并实施了《万年县渔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建立了联合执法、线索通报、案件移送的一体化机制。与水利、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林业、自然资源等部门组成“联合舰队”,实行部门联席会议、联动执法和联防共治,共同发布了《万年县重点水域打击非法捕捞基层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现了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冲锋”的转变。 今年以来,万年县公安局森林分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60余次专项检查行动,清理了30多艘“三无”船舶,上千副地笼网等非法捕捞工具,收缴了260多副违规钓具、23套电鱼设备以及约600公斤的渔获物。 湿地保护引来白鹤翱翔 2023年12月下旬,万年县湖云乡小天鹅保护区首次观测到三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 “白鹤在湿地翩翩起舞,不仅为这个保护区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更是万年县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里程碑式进展的象征。”尽管已经过去3个月,万年县湿地资源运营中心主任陈和平仍然激动地向新法治报全媒体记者分享这一喜讯。 陈和平表示,万年县近年来在湿地保护与修复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努力,为白鹤等珍稀野生动物选择在这里栖息提供了重要保障。万年县拥有7032.85公顷的湿地,是鄱阳湖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为无数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生存和繁衍空间,对维持鄱阳湖乃至更广范围内的生态平衡起到关键作用。 近年来,万年县在湿地保护创新举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该县成为江西省首批“湿地银行”7个建设试点县之一,也是江西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碳汇试点县。自2022年起,万年县在全省率先完成了湿地占补平衡指标的交易,并且连续完成了两笔后续交易,这标志着万年县在运用市场化手段实现湿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替代性修复让绿色更浓 “本以为只是捕点水鸟卖钱,现在才知道这不仅触犯刑法还破坏了生态资源,我承诺要当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者、推动者、保护者……”2023年5月31日,万年县检察院办理了一起通过修复湿地的方式进行替代性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据悉,这是上饶市首例诉请替代性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公益诉讼案。 近年来,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万年县人民检察院、县人民法院和县林业局通过联席会议达成共识,共同推出了以修复湿地替代性恢复受损生态环境的创新工作模式,并签订了《关于在生态环境资源类案件中引导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人以修复湿地方式替代性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意见(试行)》。同时,三部门积极构建“碳汇+生态司法”工作机制,再度会签上述替代性修复湿地的意见,强调在司法实践中鼓励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行动,形成“破坏者赎买——保护者受益——受益者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为确保替代性修复成果得到巩固,万年县人民检察院与县林业局联合成立了“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协作办公室”。通过执行《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协作实施办法》,各方建立了涵盖湿地保护、联动执法、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和共同宣传等领域的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衔接机制。对湿地内非法破坏野生动植物、非法采砂、非法捕捞、排放污染物、侵占湿地等行为实施严密监管,坚决贯彻“谁破坏,谁修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有力推动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体系化和制度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