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8日,以《执剑为约三代接力护英魂》为题,对登上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的何清阳以一对雌雄剑为约定,三代人接力守护红军墓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 雌剑孤零90年,等待雄剑“合璧”,本以为“山重水复疑无路”,但远方一行人的到来让这个约定“柳暗花明又一村”。4月3日,来自福建龙岩的烈士后代黄才海到赣州市崇义县乐洞乡乐洞村白茅坪组“寻亲”,并带来一把与何清阳所持雌剑很像的祖传宝剑。 比对两把剑 信物 1934年11月初,经过长途跋涉,中央红军长征部队陆续到达湘赣边界的乐洞村,并在此驻扎休整。队伍中有许多伤员,行医为生的何忠孚与大儿子何远廉在自家设立临时医务室,为他们治疗。 据何忠孚之孙何清阳介绍,当时有一位伤员腹部受了重伤,从他的口音猜测应该是福建闽西人,战士们称他为“黄连长”。 黄连长伤势很重,再加上药品奇缺,在救治当天便牺牲了。何忠孚将自己的寿材送给黄连长,将其安葬在乐洞村塘下湾一块不起眼的菜地内,并种下一棵青梅树作为记号。 后卫部队准备撤离乐洞村时,战友将黄连长生前的佩剑——雌雄双剑中的雌剑交给何忠孚,并叮嘱:“保护好黄连长的墓,以雄剑为信物,待革命胜利后再回来祭奠黄连长。” 时光荏苒,90年匆匆而过。何忠孚一家三代人执剑为约,接力守护黄连长的墓。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黄连长的雌剑,2020年,何清阳将世代守护的雌剑捐给崇义县博物馆。 寻亲 今年3月,远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的黄才海看到了一则报道,其中出现的黄连长佩剑让其心里一惊。 “我家收藏了一把剑,世代相传,与这把剑相似。”今年53岁的黄才海告诉记者,他们家世代以打铁为生,早年家中有一位大叔公名叫黄福旺,18岁离家参军,中途回过一次家,回到部队后杳无音信,“我怀疑崇义县乐洞乡乐洞村的‘黄连长’就是我大叔公。” 黄才海说,由于年代久远,他对这位大叔公的信息知之甚少。黄才海提供的一份龙岩市永定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颁发的《永定县高陂公社平在大队革命烈士失踪军人登记卡片》记载,黄福旺于1928年入伍,参加地下革命工作;1929年编入红四军第四纵队,曾到江西宁都、吉水等地战斗;1933年编入红十二军三十四师,1934年其所在部队前往湖南后,他便音信全无。 “报道说黄连长是1934年牺牲的,我大叔公也是1934年失去音信的,且部队前进路线相同。”黄才海说,大叔公入伍后曾当过排长,可能后来成了连长。 1965年,黄福旺被当地评为“无音信烈士”。 为一探究竟,黄才海决定在今年清明节前夕前往江西“寻亲”。 约定 4月2日,黄才海和同行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烈士后代来到“赣南三整”暨崇义革命历史陈列馆,对两把剑进行比对。4月3日一大早,黄才海一行人便赶到了乐洞村何清阳家。 “黄连长的雌剑比我家祖传的宝剑略短一些。我家的宝剑剑尖部分更为圆润,而黄连长的那把剑比较尖,两把剑在工艺款式上相似,剑把位置都有一个护手。”黄才海哽咽着介绍。 记者发现,两把剑大小不一样,黄才海带来的那把剑尺寸更大,但剑形和制作工艺极为相似。 记者查阅相关史料了解到,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当年确实路过了崇义乐洞。政协宁都县委员会红五军团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印制的《红五军团日志》记载:“11月1日,红34师随军委第1纵队之后跟进,进至乐洞、聂都一带阻击敌粤军追兵。” 看到相似的宝剑,何清阳眼前一亮,立即将其握在手中:“很像,握着感觉很像。” 在黄才海以及其他烈士后代的搀扶下,何清阳来到不知走过多少次的塘下湾。“黄连长,我们来晚了。”站在青翠欲滴的青梅树下,黄才海面对刻着“红军长征黄连长烈士之墓”字样的墓碑难掩悲伤。擦拭泪水后,黄才海在黄连长墓前摆上家乡特产,其他烈士后代也手持菊花鞠躬。 “感谢您家三代人守护黄连长的墓。”黄才海向何清阳表达感激之情。 “听到何伯的爷爷把棺木捐给黄连长安葬的时候,我非常感动,非常感谢何伯及其家属。”黄才海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黄连长就是我大叔公,但今年暑假我全家还会来看望何伯。接下来每年清明节,我都会来看望何伯、祭奠黄连长。” “90年了,从爷爷到爸爸再到我,我家三代人早就把黄连长当成亲人。”何清阳说,“我会把接力棒交给后代,将把黄连长的墓守护好,让他安息。” 对于这把剑是否为黄连长生前所持的雄剑,4月8日,崇义县相关部门介绍,目前没有更多的信息可透露,将继续查询史料,核查更多关于黄连长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