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来看您了,这么多年了,终于找到您了!”3月29日,在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下称:彭水县)笔架山烈士陵园,82岁的张密英老人跪在张丑生烈士墓前失声痛哭。 张丑生烈士是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太平乡(现为同安乡)人,解放军12军36师106团7连战士。1949年11月18日在重庆市彭水县黄家坝凳子岩战斗中牺牲,时年26岁。 张丑生离开家乡时,妻子已身怀六甲,后诞下一女,取名张密英。父女俩这一次“重逢”,足足等了82年。 张密英在父亲墓前抑制不住泪水(图/受访单位提供) 寻亲 2023年10月的一天,张密英的大女儿黄桃英接到家住宜春市宜丰县同安乡(原太平乡)的姨妈电话:“桃英,我发一个为烈士寻亲的信息给你,你看下是不是你母亲的父亲。” 黄桃英查看信息发现,消息来自宜春市宜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寻亲的解放军烈士名叫张丑生,宜春市宜丰县人,1949年在彭水县黄家坝凳子岩战斗中牺牲。这与母亲张密英告知他们兄弟姐妹的外公信息基本吻合。 “我们工作人员在一次查看烈士寻亲相关信息时,在网上发现了这条信息。立即查找本县烈士名录,确定有这么一位烈士。”宜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股股长徐智向记者介绍。 在将信息转发至家庭群后,黄桃英及家人都十分欣喜,因为这极有可能就是母亲心心念念的父亲——张丑生。 为进一步确认,张密英的子女便带着烈士证明书向宜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核实。得知在同安乡烈士陵园也有一座张丑生烈士墓,核实后发现就是张密英父亲,但仅是一座衣冠冢。 随后,宜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通过对方拍摄的烈士墓碑信息,这位张丑生烈士确实来自宜春市宜丰县太平乡。最终确认葬在笔架山烈士陵园内的张丑生便是张密英父亲。 别离 “我母亲从来没有见过外公,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只知道他牺牲了,却不知道他牺牲在哪里、安葬在哪里。”黄桃英介绍,母亲张密英的一生十分坎坷,经历了年少丧父、母亲改嫁、养父母离异等变故。如今耄耋之年,能再见一次父亲的安眠之地,是她今生最大的心愿。 1941年前后,为躲避驻扎在宜丰的国民党反动派抓壮丁,二十出头的张丑生无奈之下离开了太平乡,离开了已怀有身孕的妻子。这一走,从此杳无音信。 “在战乱年代,我的外公几年都没有消息,为了生计,后来外婆改嫁去了外地。把当时尚且年幼的母亲(张密英)送给了同村一对没有子女的夫妻收养。”黄桃英介绍,母亲再次得知外公消息,是在1949年年底传来的噩耗——张丑生牺牲了! “当时母亲还拿到了政府的烈属抚恤金,靠着这些抚恤金,我母亲读到了高中。”黄桃英告诉记者,后来因养父母离异,已经成年的母亲张密英也离开了家乡。 多年后,已结婚生子的张密英,回到家乡为养父养老。但在她内心,对于那位只停留在亲人话语中的“英雄父亲”仍十分想念。 “相见” 如今得知父亲的音信,张密英急于前往重庆。3月28日,张密英在宜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带着子孙一行12人,驱车11小时赶往重庆市彭水县。 次日一早,82岁的张密英在儿子女儿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走进笔架山烈士陵园,来到生父张丑生烈士墓前。 “爸爸,女儿来看您了,我好想您。”跪倒在墓前的张密英再也抑制不住泪水,似要与父亲说尽这一生的艰辛与思念。 张密英虽然早知父亲是烈士,但对他的英雄事迹却一无所知。 据重庆市彭水县党史记载,在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在重庆市彭水县摩围山与敌军展开血战。 “张丑生烈士是解放军12军36师106团7连战士,在黄家坝凳子岩战斗中牺牲,年仅26岁。”彭水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张丑生被彭水县党史记载为烈士,其遗体后被安葬在笔架山烈士陵园,每年清明节,当地政府干部及学校师生都会前来祭奠。 “外公,我们会照顾好母亲,以后也会常来看望您。”黄桃英与兄弟姐妹们在墓前说。 “爸爸,您是英雄,我们因您而光荣,感谢重庆当地政府和群众每年来祭奠您。”临行前,张密英抓了一把墓前的土,让父亲“魂归故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