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为了躲避监管,一些主播拥有多个小号,即便被封,换个号就能继续播。还有一些已经被平台封禁或禁言的主播,同样通过小号或者在其他平台“借尸还魂”。(4月9日《法治日报》)
这些小号也被称为“矩阵号”。一些主播想剑走偏锋、逾越底线,可又怕被监管盯上,于是就动起了歪脑筋——养小号。养小号也不算啥高招,玩的就是“以量取胜”。就像打地鼠游戏,一个个打并不难,烦人的是,按下一个又会冒出新的。这也正是监管难点所在。
大号小号花式联动,隐蔽性强,给治理带来不小麻烦。尤须注意的是,一些遭封禁的问题主播从中觅得“生机”、贼心不死,换平台、换马甲卷土重来。根据《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对问题性质严重、多次出现问题且屡教不改的网络主播,应当封禁账号,不允许以更换账号或更换平台等形式再度开播。借小号“还魂”,无异于与惩戒玩“躲猫猫”,倘若得逞,既污染行业生态,更有损法规的威慑力,为害不浅。
怎么治?大号也好、小号也罢,无论身披何种马甲,只要直播行为和内容违背公序良俗、违反相关规范,便都是整治的目标。关键是平台责任到位、监管给力。只要把规则定得更细些,把技术手段用好,出手够快、力度够大,露头就打、顺藤摸瓜,无论是劣迹斑斑的“矩阵号”还是借号“还魂”的问题主播,都不愁不被连根拔起。怕就怕利益捆绑之下,有的平台选择睁只眼闭只眼,在该严打时手软、腿软、心也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