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下,华灯初上,喧闹的街巷在路灯映照下渐渐安静。与往常一样,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社区网格员余卓恒还在巡查,当巡至芦荻西42号时,突然发现启贤三楼有一块木板有一半已滑出平台,摇摇欲坠。
见此情形,余卓恒马上联系业主,告知危险情况,业主表示会立即赶回来处理。挂完电话后,余卓恒又赶紧在现场拉起警戒线,并提醒周边居民及过往群众注意安全。1小时后,业主赶到,还叫来了维修师傅。
社区利用周末时间开展宣传活动
经过检查,原来是由于螺丝生锈、松动导致泡木板滑出。经过修理,危险最终解除,此时已是晚上11点。余卓恒露出满意的笑容,向周边居民解释了原委后,这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下班,还不忘提醒业主认真全面排查房屋的隐患,杜绝此类隐患再次发生。这样的故事,在金花街道网格化管理中还有很多。
近年来,金花街道充分用好网格化管理这一重要手段,加强党建统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构建沉底到边“微体系”
以社区为基本单位,金花街道全街共分为12个大网格,每个社区再根据区域面积、小区楼栋和人口数量细分为3个小网格。围绕“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组织主轴,坚持把组织设置嵌入网格,分别成立36个网格党支部,条件成熟的楼栋还成立楼宇党支部,并成立74个网格党小组、36支党群服务队,全部由社区党委统领。
党员志愿者和社区网格员“敲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
金花街将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志愿者和回居社区报到的3197名党员全部纳入党小组,并将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好,服务意识强、协调能力强的党员挑选为网格党支部书记、委员,网格党小组长,把党的组织体系向下延伸到每个驻街单位、楼宇、街巷,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无盲点。
拓宽群众诉求“微渠道”
“我是社区网格员,您有什么困难,可以跟我说”。这是社区网格员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玲姐是陈家祠社区的一名居民,网格员上门时,她主动反映龙源西6号附近没有路灯,晚上黑灯瞎火,出行困难。
了解到情况后,陈家祠社区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了市路灯所,没等两天,问题就解决了。玲姐专门带上“思民生解民忧、做实事暖民心”锦旗到陈家祠社区,代表龙源西6号、龙源西6号之一、龙源西16号和18号的居民表示感谢。
今年,金花街道依托“四下基层”“访千家进万户听民意解民忧”“双微”等行动,通过“网格员+党员+志愿者”模式入户调查,更加主动和精准地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共开展“访千家进万户听民意解民忧”行动25次,帮助解决问题277项,点亮群众微心愿85个。实行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网格党群服务队负责人公开,让群众看得见、找得到。坚持网格员“首问负责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记录、及时上报、跟踪办理、一办到底,做到一个“蓝马甲”就是一个流动的“宣传站”和不打烊的“服务站”。
居民代表为陈家祠社区送锦旗
提升便民利民“微服务”
“阿姨您好,这是广州妈妈爱心计划……”这是近期一个周末,金花街道东片区几个社区联合开展的宣传活动,大力推广第五期“爱心妈妈计划”,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切关注。
以往,社区宣传活动往往利用上班时间。而这个时间里,很多人要上班、上学,宣传活动受众有限。于是,金花街道建立起社区党委周末弹性上班制度,既解决了社区居民“有人办事无空,有空办事无人”的痛点,满足群众全时段办事需求,又让宣传活动更有实效。
今年以来,各社区利用重点节假日及周末时间,通过上门走访、摆设摊位等方式,组织结对共建单位党员干部、居民党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共同开展新春游园、亲子互动、“非遗”体验、惠民政策宣传、健康义诊等主题活动60余场次,累计参加人数近300人次,累计服务人员近1万人次。
“我们社区周末比以前更热闹了,几个社区联合开展宣传活动,让便民服务更多、活动也更丰富,我们的活动计划也更好地得到落实。”全国人大代表、蟠虬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区燕明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