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敏
王世广,沙河市人民法院白塔人民法庭庭长,已经在太行山区法庭坚守了35年。
我跟王庭长的友谊是“不打不相识”。在一次活动中,王庭长被评选为英模代表,我作为宣传干警,需要为王庭长拍几张工作照片。我为他设计了一个动作——订卷。对此,王庭长非常反感,他说,“这样的设计是摆拍”。我跟他解释:“我们是把你的日常工作稍微艺术化一些。”他根本听不进去,拍摄的时候全程黑着脸。结果照片拍出来,王庭长都是黑着脸、皱着眉头的样子。
我只能改变策略——跟拍,抓住王庭长比较自然的工作状态。听说要跟拍,王庭长马上拒绝了我, “太浪费时间,有这个空儿,判决书都写好几个了。”
为了完成宣传工作,我耐着性子跟他说好话:“王庭长,你平时怎么工作就怎么来,就当我不存在!我保证不影响你。”王庭长这才非常不情愿地“哼”了一声。我们的第一次合作就这样在“不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
王庭长身形瘦弱,皮肤黢黑,他常年穿着老布鞋,手提一个塑料袋。不用走近,远远地看身材、看塑料袋就知道是他。
和王庭长的第二次合作,是为了跟拍一次解除遗赠扶养协议案件的回访。到了当事人家里,王庭长握着当事人的手说:“案子顺利调解,承让承让!”
听到“承让”两个字,我惊住了。这是又“倔”又“冷漠”的王庭长嘴里说出来的话吗?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法官跟当事人这么客气地开玩笑。不知道这个倔老头儿葫芦里卖的啥药!但是,我很快发现,当事人可稀罕王庭长了,从一进门开始就握着王庭长的手不撒,眼神里还有脸上写满了委屈、激动、感谢、释然、认同、自豪。王庭长很是享受这个过程,脸上也露出了小骄傲的表情。
这是啥情况啊?回法庭的路上,我实在没有忍住,问王庭长为啥要给当事人说“承让”。本来跟我没共同语言的王庭长,这下可算打开了话匣子。
王庭长说:“我们的工作成绩,其实是当事人承让的结果。”这是什么逻辑啊?王庭长继续说:“你得这样想,在咱们法院的工作中,能够接我们电话,能按时来开庭,能让进家门,还能听进我们释法明理,在调解的时候能做出让步,能够按时履行判决,这都是群众对咱们法院工作的支持。正是当事群众在案件中的‘承蒙相让’,才有了我们的审判成绩。”
“哦,这么一解释,好像是这么个理儿!”
王庭长继续说:“对群众好,咱们的工作就好开展,是双赢。”
听了这一番朴实的话,我开始对这位其貌不扬的庭长刮目相看。
后来,我和王庭长有了多次合作。
还有几个月,王庭长就要退休了。一个周五的晚上,我回单位拿书包,远远地就看到审判庭还开着灯,隐约可以看到一个人影。我心里想,肯定是王庭长,只有他用审判庭的电脑写判决。领导要给他专门配办公室,他说不用,“审判庭晚上也不开庭,加班用正好”。我在楼下看着王庭长加班的身影,突然有一种责任感,王庭长是个宝藏法官,他有很多的办案经验、工作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法院的宣传人员,我有责任把他的经验和精神讲出来,让我们年轻一代的法院人学习和传承。
王庭长有写工作日志的习惯,他的日志从2009年开始写,一直写到2024年的1月份,一共864页,记录了3227个案件审理情况。每个案件都清晰地记录了案号、当事人姓名、结案方式、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的名字,标注了上诉情况以及二审结果。有对改判案件的自我批评和加强学习的知识点;有在发回重审案件中找差距、补短板,认真分析发回原因的记录;有走调解优先路,讲促成调解故事;有利用数字法院业务系统进行网上操作的过程;有学会熟练掌握网络截图的快乐;有在审判目标明确的情况下,调动团队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探索;有农村土地承包案件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建筑施工合同中合同关系的分析;有电子数据作为证据的审查和学习体会;有提供微信记录作为证据的注意点;有学习民法典的心得体会;有离婚案件年龄调研分析;有服判息诉彰显人性美德的故事;有涉诉涉访案件的反思录;有学习新智慧审判系统的步骤图;有自律从严、待人要宽的自我要求……
我问王庭长:“在山区法庭35年,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往大说,我是一名党员,为人民服务是初心是使命,我得对得起国家赋予我的权力;往小说,是热爱,因为我喜欢法官这个社会角色,案结事了人和,我乐在其中!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群众是我的家人。”
王庭长的回答,诠释了“人民法官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人民的公仆”这句话。35年为民情怀刻在了他走过的路上、爬过的山里、趟过的河中,刻在了田间地头,刻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刻在了35年的每一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