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的神奇之美
□刘志雄
初识昌都,是2016年的7月份,有好友被选派去援藏。通过他的朋友圈,我肤浅地认为,地处横断山脉的昌都,就是一个地势险峻、峡谷深邃、山路崎岖、河流湍急、险境环生、高反缺氧、条件艰苦的地方。
如此艰苦的昌都,对于生活在低海拔、多植被,出门高速、四季富氧的福建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片“荒芜之地”。没想到的是,2022年7月,我也会到这个充满“恐惧”的地方援藏,开启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
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昌都的自然条件虽然艰苦,可也有她美的一面。
昌都,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是西藏的东大门,也是澜沧江的起源点。这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历史与现代相互交融,故有“藏东明珠”之称。
第一次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被群山环抱下的小山城,蜿蜒曲折的扎曲河和昂曲河穿城而过,与独具特色的藏式民居相映成趣。夜晚来临,华灯初上,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将整座城市装点得如梦如幻,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藏式风情的神奇世界里。
最难忘记的,往往是美景和美食。
坐落在三江源头的昌都,每一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都无不透露着一种原始的、独特的、纯粹的美,让人难以忘怀,让人沉醉其中。
在昌都,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行奔腾,214、317、318国道穿境而过。沿途既有巍峨的雪山,也有秀美的草原;既有奔腾的江河,也有宁静的湖泊;既有苍茫的森林,又有雄奇的峡谷……大自然的神奇画笔在这里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谁又能抗拒这绝美风光的诱惑呢?
茶马古道、康巴文化、红色旅游等人文景观,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历史沉淀的芒康千年盐井、宁静美丽的八宿然乌湖、庄严神秘的丁青孜珠寺、牦牛成群的邦达草原……散布在昌都各个角落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都藏着无尽的魅力与故事,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进入昌都,欣赏沿途醉人美景的同时,品尝当地独特美食也同样令人陶醉。
提起昌都的美食,离不开酥油茶、糌粑和牦牛肉,而内地人以为的青稞酒在这里反而并不鲜见。糌粑、酥油茶、牦牛肉等藏式传统食品,不仅是藏族同胞的饮食佳品,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藏族同胞传统饮品的酥油茶,茶香与酥油的味道交织在一起,醇厚浓郁,让人陶醉;以青稞面为主要原料的糌粑,搭配酥油、奶渣等食材,口感独特;而那烤牦牛肉、牦牛肉火锅等美食,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由于昌都与四川接壤,饮食方面也受到了川渝邻居的影响,也逐渐以辣菜为主,国道沿途的“川渝饭庄”“四川饭店”等餐饮店比比皆是。来到昌都的天南地北游客,不仅不会出现生疏之感,还能深切感受到这里的包容与温暖,反映了昌都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尊重。
苍茫辽阔的雪域风光、风味独特的藏式美食,造就了高原儿女的豪迈与热情,彰显了藏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让人对这片神奇的土地产生了更深的眷恋。
神奇昌都,还是康巴文化的发源地。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藏族同胞,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点场所,张嘴就唱,抬腿就跳,几乎人人能歌善舞。他们用歌声描绘着生活的色彩,用舞蹈传递着民族的情感,给了雪域高原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而入选国家非遗的昌都锅庄、芒康弦子、丁青热巴等西藏传统民族舞蹈,不仅是藏族同胞歌舞情怀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见证。它们如一条团结的纽带,将藏族人民和祖国各族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共同追求着和谐与幸福。
如果说美景是心灵的呼唤,美食是舌尖的狂欢,歌舞是情感的释放,那么昌都的“耍坝子”,则是藏族同胞对大自然的喜爱。
“耍坝子”也叫“过林卡”,是藏族同胞传统的夏季休闲活动。每年春夏之际,藏族同胞携带被褥帐篷、锅碗瓢盆和美食佳酿等生活必需品,到鲜花盛开、水草丰茂等风景如画的地方,欢聚一堂,尽情地唱歌、跳舞、玩游戏,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把最真实纯正的藏式风情分享给远方的朋友。
在这片离天最近的土地上,歌舞赋予了藏族同胞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澜沧江边畔的昌都,山是红色,地是红色,就连流过的江水都是土红色的。这是一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也是一片红色浸润的热土。
红色昌都,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有着一段回响在历史长河中的希望和辉煌。昌都战役的胜利,打开了西藏和平解放的大门,从此昌都也成为了西藏红色文化的发源地。随处可见鲜艳的五星红旗,与蓝天白云、雪山草地、藏式建筑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站在这片被历史铭记的土地上,仿佛能让人感受到它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今天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的现实意义。这里的红色记忆与历史足迹拥有着某种魔力,让人有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感悟。
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能听到一声声亲切的“扎西德勒”,还能看到一张张淳朴的笑容,让你感受到了家的温馨,体验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神奇昌都,她用她最真挚的笑容,最温暖的怀抱,最美好的祝福,迎接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责任编辑:林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