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伟宁,现任莆田市公安局城厢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二级警长。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4次,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福建省数字工匠、福建省金牌工匠、全省公安系统刑侦缉捕逃犯能手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全国刑事专家人才库。
面对20余名犯罪嫌疑人的镇定、危机时摁住毒贩伸向螺丝刀的手、驾车时认出过马路的在逃人员立即抓捕……莆田市公安局城厢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陈伟宁谈起18年的从警经历时,眼中熠熠闪烁。
每天,陈伟宁都要查看警情、安排工作、商讨案情、指导,打击犯罪、守护平安的“发条”时刻在拧动。很多人常常问他:“你为什么那么拼?”他总笑着说:“因为我的心中有一颗‘北极星’,无时无刻提醒我要做什么、要去哪儿。”
“就想当警察”
高考填报志愿时,陈伟宁的志愿填报表里只有福建警察学院,其余空白。“就想当警察”,这颗人生“北极星”一直指引着他前行。毕业后,陈伟宁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莆田公安队伍中的一员。
穿上警服,就是扛起一份责任。面对各种困难险境,陈伟宁总是挺身而出,从未迟疑。有一次,陈伟宁和同事前往天津抓捕诈骗团伙。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陈伟宁与同事们蹲守在窝点门口,静静等待着“蛇”出洞。
一个多小时后,门打开的一瞬间,陈伟宁立即将警棍伸进门缝处,成功阻止犯罪嫌疑人关门。“警察,都别动!”他大声喝道,声音洪亮而威严,震得在场的犯罪嫌疑人不由自主地放在手中的动作,双手抱头蹲在地上。身后的同事们纷纷冲进狭小的工作室内,将20余名犯罪嫌疑人一网抓获。
案件侦办中,时常潜伏着未知的危险。在办理一起贩卖毒品案件时,陈伟宁带领同事提前蹲守在交易地点周边。当狡猾的毒贩交易时,发现不对劲,立即准备驾驶电动车逃跑。
紧急关头,陈伟宁冲上前徒手将毒贩从车上拖下来。在搏斗的过程中,陈伟宁见到其右腰后侧别着一把螺丝刀。他心中大惊,顾不上多想,拼尽全力死死摁住毒贩想挣开的手,一直坚持到同事赶到。当毒贩被成功制服后,他才长长松了一口气。
“当时只想着尽快将其制服,后面几天总觉得肋骨不舒服,一检查才发现是骨裂了。”陈伟宁笑着回忆道。
办案不仅要跟犯罪嫌疑人斗勇,还要斗智。1997年,犯罪嫌疑人王某故意杀人后销声匿迹。受制于当事刑事科学技术的瓶颈,几代刑侦民警接力调查,可案件侦办工作一直没能取得突破。
2023年3月,陈伟宁接手该案,迅速调整办案思路,打破传统侦查方式,着手搭建信息逻辑网络,这一举措给案件带来了新的转机。通过数据分析,陈伟宁发现王某可能冒用他人身份藏匿于外地。
身份查清了,可是藏匿地点却毫无线索。面对茫茫数据,陈伟宁抽丝剥茧、拨开迷雾,经过20多天的日夜研判、分析、排查,王某的个人特征、藏匿点逐渐浮出了水面。专案组民警根据这一线索,成功将其抓获归案,使26年前的命案得以成功告破。
“出一趟门,办多件事”
出差,对于陈伟宁而言不过是家常便饭,他的足迹早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时间最长的一次外出抓捕,陈伟宁连续“飞”了3个地方,长达一个多月。最巅峰的时候,他一年出差100余天。
“和他一起出差很累,他抓人的方式很‘充实’。”同事口中的特别之处在于,陈伟宁出门抓捕前,会细致做好出差“攻略”:分局近期涉案犯罪嫌疑人分别在什么地方,最佳抓捕路线是什么、每个嫌疑人的特点是什么……每次他出一趟门,会去多个地点,带着不同案件的多名犯罪嫌疑人归案。
记者问及采取这种“打包”式追捕的原因,陈伟宁说:“警力要效率,出一趟门办多件事,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效率,可以尽快归队。”
陈伟宁出门从未无功而返,他的秘诀就是耐心。2023年11月,陈伟宁和同事到湖北,抓捕一系列案件犯罪团伙。穷尽所有的侦查手段,他们终于将犯罪嫌疑人锁定在某个社区内。可新的难题又来了,这个社区内有好几个小区,该如何找出犯罪嫌疑人?
准确定位到人,抓捕才能行动。但是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强,出入时间飘忽不定,只能靠调取公共视频一帧一帧地查,一分一秒地看。
“不能错过一个画面,漏了就前功尽弃。” 陈伟宁说。就这样,他与同事们两两一组,盯了2天2夜,终于找到嫌疑人所在的楼栋。
当时湖北正值初冬雨季,陈伟宁和同事们蹲守在楼栋出入口旁的角落里。寒风像千万把钢锥直往民警们的骨缝儿里钻,冻得大家直打哆嗦。“实在冷得不行就跺跺脚,扩扩胸,运动运动。”为了避免引起嫌疑人的警觉,他们轮流盯梢,坚守在点位上。
从14时一直等到20时,犯罪嫌疑人的身影终于出现在眼前。陈伟宁和同事迅速把犯罪嫌疑人控制住,并成功捣毁该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
陈伟宁和同事顾不上休息,又按照既定的“攻略”,迅速赶往下一个抓捕点。
抓的人多了,也练就了“火眼金睛”。一次在去办案的路上,陈伟宁驾车在车流中缓慢移动。突然,他看到前面有个人很像前几天要抓的聚众斗殴嫌疑人。于是,他靠边停车,小心观察,确认目标后迅速制住,顺利抓获犯罪嫌疑人。
“在钻研中寻找突破口”
“要用铁案回应群众期盼”是陈伟宁一直坚持的原则。他时常对队员们说:“抓捕只是开始,审讯是更难突破的关口。”
“审讯不单单是证据上的较量,也是一场心理上的较量。”陈伟宁不仅舍得在抓捕上花费时间,也舍得在讯问上花时间。他在审查犯罪嫌疑人时,寻找打开对方心门的“钥匙”,最终感化犯罪嫌疑人主动认罪。
“你们别浪费力气了,我不会说的。”今年3月,陈伟宁侦办一起入室盗窃案件时,犯罪嫌疑人拒不交代,态度嚣张地。
陈伟宁没有被犯罪嫌疑人的话激怒,而是平静地和犯罪嫌疑人聊起天。他发现犯罪嫌疑人对妻儿感情很深,于是围绕家人生活依靠谈心,令对方一度聊到落泪。受到触动的犯罪嫌疑人最终交代了全部犯罪事实。
说到这,陈伟宁又和说起2021年侦办的一起打拐案件。
“只有一张孩子一个月大时的婴儿照,而且是几十年前留下的,画质非常模糊。”这起单一线索的被拐案件一度让陈伟宁陷入困境,“团圆”似乎遥遥无期。
在刻苦钻研刑事技术后,陈伟宁发现3岁以下被拐儿童的脸部特征较为雷同,现有技术比对算法对跨年龄儿童不太适用。于是,他不断调整侦查思路,经过反复实践验证发现,被拐儿童的父母及同胞兄妹的遗传型相貌,可在人像比对中起到重要的方向性作用。
他翻找各种文献资料、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报告,深入研究信息学、遗传基因学理论,提出人工筛查比对“四步走”工作法,最终从300多人中精准比对出一人。经过DNA采集确认,这人就是当年被拐的儿童。
他说:“在被拐孩子父母蹉跎、阴暗的寻子岁月里,我们是唯一透进来的光,只有我们不断钻研,不断提升,才能让这束光逐渐照亮群众的整片天空。”
大案不慌,小案不怠。陈伟宁办理每一起案件,都当成是对自己的一次试炼与成长,寻找着让群众满意的答案。
□记者 陈静
责任编辑:林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