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0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论坛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南沙倡议》(以下简称《南沙倡议》),号召大湾区城市法学学术团体、法学研究机构在健全涉外法律服务方式、完善人才战略布局、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方面勠力齐心、同向前行,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过去一年,粤港澳大湾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今年6月30日,历时7年建设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枢纽工程,深中通道横跨伶仃洋,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为一体,不仅让珠江东西两岸“深莞惠”“珠中江”城市群实现跨海直连,还将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串联起来。
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正带动规则、机制软联通加速前进。2024年7月,来自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的律师协会、仲裁委员会等相关机构齐聚中山,启动“中山市涉外法律服务周”。活动期间,中山市司法局与深圳大学签署《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合作框架协议》,香港中律协、澳门法律交流协进会、深圳市律师协会和中山市律师协会共同签署《涉外法律服务融合创新发展合作协议》。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进一步搭建涉外法律服务平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法律服务融合创新,推动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
过去一年,大湾区城市按照广东省涉外法治建设重点“打造三个一流、建设一个平台”总体要求,在完善涉外法治人才战略布局、建设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提高涉外法律服务质量、搭建涉外法治建设综合平台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高质量推动涉外法治规则机制软联通,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以实践和需求为导向
建设一流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今年4月至5月,第135届广交会在广州举办,来自215个国家和地区的24.6万名境外采购商线下参会,创历史新高;线下出口成交247亿美元,呈恢复增长态势。
在此期间,广州市组建涉外法律服务团,为来自全球97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人士提供732次法律咨询。这背后是广州涉外法治人才队伍的发展培养和壮大。截至目前,广州有涉外立法咨询专家近400人,涉外审判人才99人,涉外律师1675人,涉外公证员154人,境外仲裁员近200人。
为强化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对涉外法治建设的支撑作用,去年12月,广州市出台《关于开展法治人才培养创新试点的工作方案》,将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市人才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国家级、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等目标,并深化与港澳、“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涉外法治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的高素质法律服务人才队伍。
今年8月,珠海市涉外法治人才培训中心、横琴国际商事调解人才培训基地、横琴国际争议解决与风险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同时启动,开启了粤港澳三地携手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新篇章。深圳召开全市涉外法治工作会议,发布深圳市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库和涉外法治建设首批创新成果,为首批“深圳市涉外法治人才实训中心”“深圳市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中心”和“深圳市涉外法律服务中心”授牌。
当前,大湾区城市正以实践和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库、开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培训及合作、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实践教育平台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流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建设一流仲裁机构
打造大湾区国际仲裁高地
今年5月初,深圳国际仲裁院和华南(香港)国际仲裁院携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律政司、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在深圳前海举办国际商事仲裁理事会2024年大会深圳边会,邀请全球70多个法域的专业人士走进深圳,近距离了解中国国际仲裁的最新发展,并发出“深港共建大湾区国际仲裁高地”的信号。
据了解,深圳和香港通过协同创新,已创造了“双城、两院、双法域、双规则、双轨实践和双名册”的差异化互补性“六双”独特优势,共同建设面向世界的亚洲国际仲裁首选地,为共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发挥“双引擎”作用。
深中通道开通后,对江门市来说意味着正式迈入“大桥经济”时代。借此契机,江门市强化深江国际仲裁合作,着力打造珠江口西岸的商事争议解决服务优选地和国际商事仲裁服务的新高地,服务江门“侨都赋能”工程。
去年,江门市携手深圳国际仲裁院共建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在今年6月成立一周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余名仲裁员首次集体亮相,涵盖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可以满足各类商事纠纷的仲裁需求。
此外,江门还启用中国(深圳)证券仲裁中心江门联络处、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金融工作部及华侨华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三大争议解决平台,首创“华侨调解+国际仲裁+司法确认”模式,进一步推进涉侨商事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
广州仲裁国际化发展也正快马加鞭。广州仲裁委员会牵头金砖国家的主要仲裁机构,联合发布的国际商事仲裁发展的引领性宣言——《仲裁合作南沙共识》,目前已与境内外35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签署互认。
今年7月,由惠州市法学会与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法制研究中心、惠州仲裁委员会等联合共建的惠州粤港澳大湾区仲裁法治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进一步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仲裁法治研究,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多元仲裁机制优势,完善制度和规则,积极推进“仲裁+调解”机制,为群众、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仲裁服务和商事调解服务,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法学研究与仲裁实务双向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
为“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一流的涉外法律服务
去年10月,肇庆市高要区举办第134届广交会国际采购商供需对接会(肇庆金利专场),为该区金利镇的本土五金企业和国外客商代表团搭建采购平台,加强金利五金企业与国外采购商的交流对接,助力企业抢抓订单、开拓市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让国外客商进一步加深对金利五金产品的了解,打响“好五金·金利造”品牌知名度。
近年来,除金利五金外,四会市的玉器产业、德庆县的风机产业、高新区的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等肇庆市的特色产业,对涉外法律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为此,今年以来,肇庆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牵头组成涉外法治工作调研组,对全市特色产业涉外贸易法律服务需求等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分别走访了6个县(市、区)及市贸促会、商务局、法院等部门,实地调研全市外资外贸企业,并与企业、县(市、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律师等进行座谈,摸准各地涉外企业法律服务需求,打造“特色产业+涉外法律服务”平台。
佛山市印发《关于加强律师服务支持“五外联动”的实施方案》,锚定佛山市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经贸活动,帮助企业了解掌握国际经贸规则,有效提升境外合规经营和风险防控能力,维护佛山市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扎实做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为推进该市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在去年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上,广州湾区中央法务区发布专属形象标识。一年来,广州在提升高品质涉外法律服务供给上下足功夫,通过系统深化打造广州湾区中央法务区“一中心三片区”,成立了广州市涉外法律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每季度定期召开供需对接会,促进法务供给侧与商务需求侧协同发力,推动优质法治资源有效聚集和链接;还设立广州市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南沙)、广州市南沙区涉外法律服务中心,为有涉外法律服务需求的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
东莞市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1.14万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1.28万亿元,外贸规模位居全国第五、广东省第二,经济对外依存度达112%、位居全国前列,全球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商在莞投资,拥有外资企业1.3万家。今年5月,东莞市整合全市涉外法治力量,成立东莞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研究会会员来自全市有涉外法治业务的相关行政单位、科研院校、重要商协会及企业,达213人;聘任14个在全国涉外法治研究实务中有影响的法律科研单位担任顾问单位,17名知名涉外法治专家担任顾问。东莞市将充分利用该研究会,加强在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市场准入等领域的粤港澳及国际规则衔接理论与实务研究,助力制度机制创新和标准规则衔接,为涉外法治建设发挥引导、规范、保障作用。
搭建综合平台
为涉外法治建设工作大局提供制度保障
涉外法治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联动性强的系统工程。广东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多部门统筹合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省涉外法律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18家单位形成涉外法律服务合力。
今年5月,广州市委依法治市办印发《广州市涉外法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涉外法治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由市委依法治市办牵头,统筹协调29个涉外法律服务部门和11个区相关工作单位,凝聚司法、外事、商务、贸促、教育、税务等力量,深化部门及区际协同合作,形成涉外法律服务全市联动的工作格局。今年3月,广州市司法局揭牌成立涉外法治工作处,负责协调推进全市涉外法治工作,这是全国首个在司法行政机关设立的涉外法治专门机构。广州市司法局还推动市律师协会成立全国首家律师协会涉外法律服务分会,与涉外法治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涉外法治工作处构建起广州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工作体系。
此外,深圳市成立涉外涉港澳法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法律服务、法治人才、规则衔接、交流合作等五个工作小组;珠海于2023年7月设立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涉外法治协调小组,在此基础上,形成“1(协调小组)+21(各部门)+N(商协会及重点企业)”涉外法治工作框架体系;肇庆市建立涉外法律服务工作会商机制,由17个成员单位组成,作为市级涉外法治工作议事协调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佛山市建立涉外法律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
《南沙倡议》画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同心圆。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持续深度融合,大湾区城市及城市间将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步伐,以法治湾区理念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