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热衷于运用考核检查指标应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出现数据达标、治理失效的现象,甚至陷入“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
考核检查是开展基层工作的基本方法,适当精准的考核能更好推动工作落实,激励鞭策干部担当作为。然而,有的考核指标与考核目的不匹配,一些地方搞起“总部经济”,只顾当地财税指标“好看”,却没有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有的检查安排不合理,一些地方发生安全事故后,往往急匆匆开展安全排查,要求短时间内摸排清楚全域范围内安全隐患,容易导致结果失准、工作失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提高调研质量,下大气力解决过频过繁问题”。因此必须警惕一些领域陷入“考核越多,标准越高,问责越急,结果越假”的怪圈。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考核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工作标准,把为民办事、替民解忧作为考核评判标准,避免因为考核体系与工作实际相差甚远而影响基层工作的落实和推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核指标体系的管理,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基于对基层工作和人员状况的了解去制定考核指标,特别是政策执行中,要注意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声音,了解具体落实情况,并适时进行调整完善。(摘编自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