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是建设优良家风的重要源泉。家训,又称家范、家诫、家规、庭训等,指家庭或家族的祖辈对子孙后代的垂诫和训示,是家族用以教育后辈立身、处世、为学的读物,一般围绕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是家庭教育的宝典,是中国家教的教科书。家训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口口相传,或者通过书法、书籍承载下来,代代传承,铭刻在心。
家教作为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既是我们每个人的起始教育,也是每个人的终身教育。家教是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伴随家庭成员终身的。家风家训家教相互依存又互为因果,共同作用于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对中国人来说,有家就有家风家训家教。从世族大家文字化的家训,到普通百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风家训家教虽然形式不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红灯记》里的这些唱词也是在告诉我们,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风、家训、家规等密切相关。万丈高楼平地起,家风家训家教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这个地基必须夯实。
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家风家训家教建设,在《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袁氏世范》等家训中所体现出的孝亲、和邻、亲友、尊师、修身乃至为政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不仅是维系一个家族秩序的行为规范,而且经过历代传承和发扬,已成为中国家庭教育和优秀家风的重要内容,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历史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还有“画荻教子”的欧阳修母亲,“截发筵宾”的陶侃母亲,他们无不是优良家风家训家教的好榜样和传承者,在历史的坐标轴上闪耀着璀璨光芒。当然还有红色家风家训家教的代表,毛泽东始终恪守亲情“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朱德跟家人“约法三章”,教育子女“接班不要接官。”陈云给家人订下“三不准”,即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彭德怀教育侄子“近水楼台不得月”。他们形成的家庭文明、传统习惯、行为准则及处世之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道德、价值取向及作风在家庭生活中的集中体现。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千千万万的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家训家教是新时代的正气之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家风好,家训明,家教严,才能打好家庭成员的人生底色,真正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才能塑造和固化家庭成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贡献家庭力量。(许昌市魏都区纪委监委 徐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