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省人大监察和司法委与省检察院联合发布的《湖南省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典型案例》中,汨罗市“督促保护古树名木行政公益诉讼案”和“督促保护石拱古桥龙公桥行政公益诉讼案”榜上有名。 2021年以来,汨罗市人大办与汨罗市人民检察院依托“人大代表+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人大代表建议中梳理出古树、古桥保护不力的线索,通过全过程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公益诉讼办案工作,将人大代表建议转化为检察建议,实现了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的深度融合,既推动检察办案更加关注民情、集中民智,又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反映民意、维护民利的制度优势和价值所在。 缘起于代表建议的一起公益诉讼案件 为适应新时代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发展新要求和人大代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发挥,2021年,汨罗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检察院联合制定了《关于建立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的方案》。古树名木保护便是第一个由代表建议转化为公益诉讼线索的案件。 “汨罗市域内部分古树出现树枝断裂或枯死等现象,希望加强对古树保护方面的法律监督。”2022年4月,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将市人大代表周霞提交的《关于对<湖南省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监督的建议》交由市检察院办理,建议检察机关利用检察公益诉讼职能,对汨罗域内古树名木保护情况介入调查,强化古树名木保护法律监督力度。 汨罗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这一建议列为当年全市10件重点建议,并明确一名负责干部全程跟踪督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敏求召开专题调度会,明确职责要求和办理期限,并多次深入检察院、林业局等部门单位和各乡镇督办建议办理。 市检察院迅速开展了“保护古树名木守护自然瑰宝”专项监督活动,并邀请人大代表、古树保护专家到现场取证,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发现该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存在树种及株数漏登、部分未挂牌保护、有的遭受有害生物、自然损害缺乏科学养护,处于无实际保护状态,还有几棵因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而死亡。随后,检察部门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要求切实有效措施,全面保护古树名木。 “古树保护涉及相关职能部门多且责任划分不清、经费保障低、工作推动难等诸多问题,只有强化部门联动,凝聚工作合力,从制度层面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有效保护,让‘隐于市野’的珍贵古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通过更加深入的调查走访,人大代表周霞发现一系列问题导致工作难以推进,并及时向检察部门反馈。 不久后,检察部门组织相关行政机关、属地镇政府召开诉前圆桌会议,会上通报了该市古树保护工作的现状,就出现问题的古树如何加强保护、对日常养护措施以及是否可以推行古树领养交换意见。相关职能部门从线索移交、信息共享、配合支持、联合整治、联席协商等方面达成共识,对责任部门协同合作作了规范要求。自此,打破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部门协作信息壁垒,初步形成古树保护合力。 林业部门立马行动,不到三个月时间,累计纠正古树坐标508个、修正信息196项,新增登记古树名木18株。救治国家二级、三级保护古树20余株,处理破坏古树名木案件3起;依法划定古树保护范围,清理古树周边杂物、废弃物,填土、消毒,并设置支撑架、保护栏、避雷装置等保护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全市古树名木全面得到有效保护。 这项工作更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市委书记朱平波指出,要科学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守护美丽乡愁,留下美好记忆。市长林恒求担任顾问,收集整理汨罗境内古树名木图文资料,编撰成《“汨江之畔,乡愁记忆”—古树斑驳的年轮》一书。 市人大代表周霞调研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从代表建议中来,回代表建议中去 代表建议和检察建议是如何相互转换衔接的? “在2022年的市人代会后,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将《关于加强石拱古桥修缮,保护历史遗存的建议》交由检察院办理后,我们从中发现一座疑似雍正年间的石拱古桥损毁严重,存在坍塌风险的线索。”承办检察官对此记忆深刻。 当年3月,汨罗市检察院将其转化为公益诉讼案件立案调查,向市文旅广电局、大荆镇政府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协同履职,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对龙公桥进行修缮,消除安全隐患,依法推动文物保护单位的认定、修缮、管理、保护工作。同时将建议书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和人大代表向九林。 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聘请具有文物修缮专业资质的园林古建筑公司,按照古建筑修缮规范制定修缮方案,历时近3个月完成龙公桥的抢救性维修工程。 文旅广电局在该桥抢修工作完成后,组织专家评审,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申报文物保护单位,积极推进文物定级工作。而市人大常委会也积极协助争取了修缮资金20余万元,市检察院申请公益损害赔偿专项资金10万元用于古桥修缮和保护,并监督专款专用。 办案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市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两次到现场进行查勘、评估整改效果。当年7月,龙公桥的桥墩和桥面修缮后焕然一新,既保存了古桥的风貌,又解决了交通安全问题,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承载着民声民意的代表建议终于变“现”。 缘起于代表建议的检察建议案件,又反过来为代表履职提供了方向。 市人大代表周迈雄以案件办理中反映出的古建筑保护机制不健全、文物保护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为切入点,在2023年的汨罗市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大古建筑保护力度,做强汨罗文旅产业的建议》,建议“设立文物专项保护资金,保护和传承好古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汨罗文旅产业”。当年,屈子祠、放下亭等一批古建筑得到了妥善修缮和保护。 “有了检察建议提供案例参考,让我们代表履职更规范、更有力、更有效。”周迈雄深有感触地说。 法治保障双向衔接促民声变“现” 今年7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工作暂行办法》,在省级层面为代表建议和检察建议的双向衔接转化提供法治保障,进一步促进民声变“现”。 文件明确,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益受损突出问题,结合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实际,从代表建议中筛选出公益诉讼案件线索,通过案件化办理转化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推动代表建议落实;从检察机关制发的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中,梳理出适合以人大监督推动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通过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共同推动解决公益保护问题。 为了广泛听取民意,汨罗市人大代表工委、市检察院主动搭建与人民群众联系沟通桥梁,充分利用人大代表公益诉讼监督员的身份优势和专业知识,发挥其参谋、咨询和监督作用,广泛征集人民群众对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反馈公益诉讼办案效果,有效拓宽了公益诉讼广度。 “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双向奔赴的征途没有终点。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对人民群众最朴实的公平正义感受、最真实的司法需求,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检察建议从代表建议中来,又回到代表建议中去,既增强监督刚性,又助力代表发声,共同促进个案背后共性问题的制度性解决。”汨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敏求表示。
原文链接:https://www.hnzf.gov.cn/content/646855/57/1444769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