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退伍军人,他是难得的刑事技术专业人才,他是驻村干部,他是社区民警,他还是曾经的副局长。自1984年10月参加公安工作,至2022年11月退休,他获得过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荣立过个人二等功,38年的公安生涯中,他是公安工作改革发展、砥砺奋进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
他就是恩施市公安局退休民警李正文。
锲而不舍 破获一桩桩案件
1984年10月,22岁的李正文从部队退伍回到恩施,成为恩施市公安局刑事侦查队(现刑侦大队的前身)的一名刑警,自此与公安工作结下终身之缘。
彼时,恩施市公安局刚市、县公安局合并不久,木瓦结构的办公楼位于六角亭城乡街39号。初来乍到,非科班出身的李正文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精神,一心扎到业务学习中。单位的专业书籍他翻了一遍又一遍,身边的同事领导他请教了一次又一次。无数个夜晚,陪在他身边的是负一楼物证室里的捺印卡、简陋的显微镜和一个老旧的放大镜。
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李正文很快就从一名门外汉变成了业务能手,渐渐在恩施公安刑侦界崭露头角。
那个时候,刑事侦查队负责着全市大要案的侦办,但凡有条件的案件现场,现勘民警都必须要到第一现场。
“当时,我们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技术民警到现场勘查,更是代表市局去指导案件侦办,责任大。”李正文回忆说。
然而,全队就两辆老式吉普车,两、三台摩托车,出外勤时,李正文常常提着勘查箱挤公交车,远一点的乡镇,就坐客运班车去,往往,一个单程就是一天。
1986年,恩施市板桥区公所(现板桥镇)发生一起盗窃案,一家供销社的8000元现金被盗。在当时,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额。市公安局领导十分重视,侦破组从恩施市区风尘仆仆赶到案发现场后,李正文拿着简陋的勘查设备第一时间就投入到现场勘察工作中。
现场任何蛛丝马迹,都能成为破案关键,要发现这些细微的破案“密码”,需要冷静执着。
供销社厨房的窗户被撬,显然犯罪嫌疑人是从这扇窗户翻进的屋内。顺着这个思路,李正文从凌乱的厨房灶头上发现一枚沾有油渍的指纹,凭着这一重要线索,最终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
1990年新年刚过,恩施市城区内接连发生多起“白日闯”入室盗窃案。“恩施来了江洋大盗”,一时间城内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面对棘手案件,李正文串联每个案发现场一点点零碎的信息,还原整个案发过程,最终抓获嫌疑人,一举破获盗窃案60余起。熟悉李正文的人都说,他干活胆大心细,善于抠细节,做事总是锲而不舍。
“我们把勘验工作做的细一点,就可以避免侦查工作走弯路,让案件能在最短时间侦破。”李正文这样回应大家的评价。
敢想敢干 实现一个个创新
在刑侦岗位上,李正文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索,努力提高自身刑事技术业务水平,同时,他也不断以“工匠精神”,助推业务创新。
1990年,李正文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编写了《恩施市公安局指纹编档方案》,收集上万枚犯罪嫌疑人的指纹,并进行数字化管理,助力打击犯罪实现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
这在全市、甚至全州公安刑侦界是首创。在那个没有信息化的年代,这本《恩施市公安局指纹编档方案》成为了许多刑侦民警的办案指南,很多案件通过指纹比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大大提高了破案效率。
1997年,李正文主动申请,来到当时恩施城区治安环境最为复杂的小渡船辖区,在这里他再次创新业务,建立个性化档案资料。
李正文将经办的案件都记录在笔记本上,汇总装订,留下了几百条线索资料档案。
每当遇到同事们出现场归来,他便习惯性地问一下现场及建档情况,翻看现场照片资料,熟悉现场各种痕迹,找寻案件间的关联线索。
李正文建立的个性化档案资料很快在实践中发挥出作用。
一次,一名妇女在公交车上遇到扒手行窃,包里的1000元钱被偷。
李正文了解到案情后,根据这名妇女提供的信息在个性化档案里甄别是否有类似资料。
很快,这名妇女就从一张照片中认出一人曾在公交车上与她擦肩而过。犯罪嫌疑人直接被锁定,这名妇女被偷的1000元钱很快被追了回来。
“那时其他辖区发生案件后,主办侦查员都会想到来我这里借阅这本资料,比对、核查。”说到这,老李自豪地笑了。
从警38年,敢想敢干的作风贯穿在李正文从事的各个岗位。
2017年,他卸任副局长职务,当时,精准扶贫的号角在全国吹响,他又一头扎进了精准扶贫第一线。
他所驻的茴坝村是三岔镇的深度贫困村。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李正文将大家召集在一起,提建议、想对策,尖刀班最后选择先提档升级村级公路。
经多方协调,2018年,一条4.1公里的公路终于建成,沿线几十户村民彻底告别“行路难”困境。
路通了,就得谋产业。村里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发展枇杷产业,但是许多村民都持怀疑态度。
李正文和村书记王宏及扶贫工作队队员挨家挨户走访,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最终,该村龙王淌组10多户村民率先试种150亩枇杷。
如今,茴坝村枇杷产量达15万公斤,产值超200万元,成为村民致富的“黄金果”。
老骥伏枥 化解一起起纠纷
岗位在变,初心不变。
2021年,离开精准扶贫第一线,已近59岁的李正文响应恩施市公安局党委号召,再次主动请缨充实一线到小渡船派出所,成为一名普通的社区民警。
这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此时的小渡船派出所在公安改革浪潮推动下,警务模式日趋信息化、数据化,“警社医”社区治理新机制初具雏形。
“干了一辈子公安,我还是想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站好最后一班岗。”谈到为什么会在即将退休的时候选择到警务工作最繁琐的社区时,老李这样说。
在所驻的机场路社区,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个手提袋便是李正文每天的“标配”。下社区后,他就像一个小学生,向在社区工作的年轻民警学、向社区干部学,也会时常与在派出所工作的儿子李大壮探讨。
不像在刑侦岗位侦办大案要案的惊心动魄,在社区工作,每天面对的大多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而李正文却为此乐此不疲。
2021年,机场路一住宅小区因楼顶漏水严重,每栋楼顶层居民共同合资搭建棚子。不曾想几个月后,其中一棚子遭到破坏,于是顶楼住户将通往楼顶的通道封死,这引起了底楼居民的不愉快,争吵不断。社区介入协调多次,均没有达成一致。
李正文大量走访后发现,矛盾无法解决的原因是二单元与一单元有两家住户因积怨所致。找到问题症结了,李正文与社区干部一次又一次上门,分别与两家做工作,摆事实、讲道理、讲法律,算“经济账”、打“人情牌”。
经过多次调解,两家人被李正文的诚意打动,被封的楼道被打开,心门也彻底打开了。
“他为人和蔼亲切,又有法律知识基础,很多矛盾纠纷都是通过他的调解成功化解。”提起李正文,社区干部王宏蔚回忆道。
同样是在2021年,一外县老人因保险事宜与地处机场路社区的某保险公司发生纠纷,表示不处理好她的保险事宜,她誓不罢休。
当天,原本休息的李正文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到了现场。
现场,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该老人针对其保险事宜是否应该理赔争论不休。
李正文发现老人反映的保险相关事宜存在一定的法律问题,应该走法律诉讼环节解决,于是与该市民促膝长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老人最终采纳了李正文的意见,在诉讼时效还有一天的关键时刻,通过法律途径获得了相应的赔偿。
当了近两年社区民警,李正文在琐琐碎碎的“一地鸡毛”中慧眼识玄机,妙语化心结,清空一桩桩市井间的烦愁,理顺一段段横生逆长的人情,将“矛盾结”变成了“和谐扣”,真正把矛盾化解在了基层。
从警38年,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身兼何种职务,李正文始终不忘入警初心,“我就是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这是在采访中老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他正是用一颗匠心,深耕于他所热爱的公安工作,一路从初入警营到业务骨干,从部门负责人到市局领导,从扶贫干部再回到“和老百姓最近的地方”。李正文用38年的赤诚兑现着“把自己献给党、献给人民、献给公安事业”这句老一辈恩施公安人最质朴的承诺,他也用38年的执着诠释着“人民公安从人民中来,人民公安为人民服务”的时代意义。如今,已经退休的李正文继续担任着恩施市公安局老干总支书记,同时还加入了社区义务调解队,在不一样的岗位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稿件来源:平安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