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宁洱县勐先镇的竹山村,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茶园中“争先恐后”冒出头的新芽,展现着这片土地的蓬勃生机。
“多亏你们帮忙,现在茶叶长势很好,虫害问题也解决了。”正在自己茶地干活的茶农老张向前来了解整改情况的纪检监察干部反馈道。
近年来,宁洱县不断优化提升中低产茶园效益,探索实施群体茶园生态留养技术,提高“普洱山普洱茶”的品牌知名度,让长满茶山的“绿叶子”真正成为百姓兜里的“钱袋子”。
“要让茶产业从特色产业转变为支柱产业,更好为乡村振兴注入‘茶’活力。”县茶叶和特色生物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宁洱县现代生态茶园总面积达20.48万亩,覆盖9个乡镇的85个村和916个村民小组,茶园户均面积超9亩。
为更好助力茶产业跑出“加速度”,宁洱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监督的再监督”作用,通过压实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财政局等职能部门主体责任,督促其认真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在茶园建设优化、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以及品牌树立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
“在茶产业的监督上,我们坚持关口前移,注重从源头扎紧制度的笼子。”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派驻纪检监察组+纪检监察室”联合监督模式,对茶产业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暴露出的风险点,制定排查清单,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着力清除发展“中梗阻”,为产业振兴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在多方协同下,“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经营模式正带动茶农通过参与茶园管理、种植与生产实现增收;“旅游+教育”的发展模式将美丽茶园与研学活动密切融合,举办了“乡村夏(冬)令营”研学旅游活动;一批茶文化体验和茶艺培训企业陆续落地宁洱。
“今年茶叶销量怎么样?种植方面有什么困难?”在围绕茶产业开展常态化监督时,针对茶农在种植过程中许多专业问题无法自己解决,靠“摸索试错”影响种植效率等问题,该县纪委监委聚焦急难愁盼,靶向施治祛“病灶”,充分发挥派驻纪检监察组作用,全力督促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以现场指挥、开展培训等多元灵活的形式,为茶农普及茶树病虫害防治知识,推广科学种植技术。
现在,宁洱县同心镇会连村改良传统品种茶园一千余亩,年产值达八百多万元,勐先镇竹山村成为首个“三千万茶村”,茶园超1万亩有余,户均30亩,人均7亩,近两年茶叶产值连续突破3000万元,清风护航的茶产业逐渐成为更多村庄的支柱产业。目前宁洱县已有80余户茶农凭借全链条管理通过有机认证,年销售额突破300余万。(吕高琪 || 责任编辑 王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