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全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现场会召开,兰州新区党群政法和社会工作部作了书面发言,现摘登如下。
兰州新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在省委政法委的关心指导下,聚焦抓基层打基础、抓治理优服务、抓机制增活力,以集成改革赋能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为牵引,创新资源力量“多中心合一”、受理信息“六线归集”、矛盾纠纷“四色管理”、“四级化解”制度机制,构建起“一中心统筹、信息化赋能、多阵地联动”的基层善治“升级版”。
突出“规范化”建设
系统打造“治理中枢”
一是深化体制改革。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认真落实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以新一轮深化改革为契机,对综治中心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进一步优化,配齐配强各级综治工作人员。二是重构治理体系。突出实体实战实用实效,立足新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等实际,规范建成1个新区综治中心、8个镇(中心社区)综治中心、88个村(社区)综治功能室,构建起“1+8+N”三级贯通、扁平化运行、覆盖全面、集成联动的基层治理体系。三是整合资源力量。按照“应入尽入、有机整合”思路,推动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与综治中心“多中心合一”,设置各类矛盾纠纷调解室15间,实现服务联动、矛盾联调、问题联治、隐患联排、平安联创。
突出“实战化”运行
做深做实“三调对接”
一是提升诉调对接平台承载力。将法院诉前调解中心整体进驻综治中心,组建速裁法庭,完善诉前甄别分流机制和调解流程、节点时限、工作标准,形成了“政府主导、法院指导、多方参与”的常态化调解格局。今年以来,法院新收民商事案件和行政案件分流率63.91%、调解成功率75.58%。二是健全警调对接数据信息链。与公安派出所建立警情信息联通、矛盾纠纷联调、风险隐患联防、命案风险联控机制,实行矛盾纠纷化解民警上门、“110”电话“两回访”,社区全跟进,推动矛盾纠纷集成化服务、一揽子解决。今年以来,公安派出所推送各综治中心矛盾纠纷类警情化解成功率96.61%。三是推动访调对接工作规范化。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规范建立信访事项和矛盾纠纷融合受理、区分处置机制,构建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工作体系,推动群众信访工作转变为群众信任工作。今年以来,信访受理申诉求决类矛盾纠纷信访事项134件,流转率81.34%、化解成功率95.41%。
突出“智能化”支撑
数字赋能“精管善治”
一是延伸业务“服务端”。立足矛盾风险“一网通管、一站化解”,建立集实名登记取号、窗口分类受理、全程跟进化解于一体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矛盾纠纷实时掌握和智能化汇集、分析、研判,形成“信息采集—分析研判—分流转办—跟进化解—反馈评价—回访归档”工作闭环。二是打造预警“处理器”。创新矛盾纠纷“六线归集”模式,实现法院诉情、公安警情、信访访情、网信舆情、12345民情及各级综治中心信息全量汇集,推行矛盾纠纷红橙黄绿“四色管理”和网格、村社、镇(中心社区)、新区“四级化解”体系,推动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受、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三是构建调度“云平台”。将雪亮工程、平安甘肃平台、综治视联网系统全部嵌入各级综治中心,汇集各类视频监控资源,打造远程可视、数据汇集、即时调度、集中指挥的调度指挥中心和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数据全量收集,有效提升基层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突出“网格化”管理
激活基层“神经末梢”
一是配强网格力量。推动“多格合一、一网统筹”建设,整合党建、民社、信访、市场、安全等网格为“一张网”,精准划分网格680个,配备网格员680人,修订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制度15项,实行定格、定人、定责管理,形成了区域统筹、全域覆盖、科学规范、管理有序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二是提升履职能力。规范网格员信息采集报送、网格事项处置流程,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法律服务、便民服务、信息化平台应用等专题培训49场、4900人次,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格中事格中解决”。三是优化网格服务。积极探索“网格+”模式,拓宽基层治理微阵地和提升服务群众精细度,整合律师、调解员、志愿者等多种力量,推动法治宣传、综合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法律服务“五进”网格,收集社情民意11802件,排查公共服务设施状况4402处,摸排各类矛盾纠纷7625件,调处化解7625件,化解率100%,推动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有效固牢安全发展底板。
原文链接:https://www.gszfw.gov.cn/Show/448759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