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法官,职业要求与社会适当保持距离。故工作之余,常以书法打发清寂时光。所谓远离觥筹交错,亲近笔墨纸砚。仰望先贤,神交古人。几年的学习中,便有些感悟体会,拼凑成文,贻笑方家。一家之言,难免疏漏,甚至于偏激,希望得到书友的包容和指导。对我来说,哪怕其中只言片语得到大家认同,也足以让自己欣慰。
当今社会和时代,想因书法出名。我觉得是让人绝望的。因为有时候传下来的法帖作者,都是历史上文治武功的佼佼者,换句话说,你想你的书法作品能够传承,那你先要成为一个最起码是有一定成就的人。从来就是字以人传,还没有一个普通人或匠人的书法能够传世,如果有,也是偶然的,是小概率的事。或者字传下来了,名没有传下来。所以,现在从事书法的,不要想着要把自己练成一个书法家,书法家不是职业,要把书法当作一生的修为,把做学问当作一生的追求。
审美是有层次的。就楷书而言,儿时看到《多宝塔》,觉得太美了,现在我觉得《勤礼碑》、《麻姑山仙坛记》等等比《多宝塔》好多了。而草书以前觉得怀素《自叙帖》太美了,但看了张芝《冠军帖》,右军手札,还有大令的草书后,也改变了看法。
魏晋时,人们觉得书法太自由,后人觉得不好把握,就用法度进行约束,于是就出现了唐尚法。一段时期以后,唐人又觉得被法度约束的太厉害,又想办法进行挣脱,于是到宋就产生了尚意,追求意趣。
魏晋人学书法像今人这样讲究技法吗?讲究精准临摹吗?讲究线条质量吗?讲究点画精准吗?比如王献之如何学书法的?王羲之也这样对王献之要求吗?!黄山谷云:“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其中消息可寻。
学书法没有捷径,却有很多弯路,少走弯路即捷径。
如何看待从唐宋上追魏晋和取法乎上?曰:直接学魏晋。
当今这个时代,人们从童年开始,所见都是规矩的仿宋字。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接触的基本都是这种字,他们必定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而且老师和家长也要求写字要写的一笔一画、一板一眼,必以端正工整为“好”、为“美”。从书法的角度看,真的是难见性情。
魏晋时代的孩童,从一睁眼看到的就是祖辈父辈们所书手札。先人们性格各异,心灵自由,无拘无束,任诞放达。是谓魏晋风度。反映到笔底也是各见性情,都富有情趣。他们学写字(书法),感觉就不一样。时代不一样,环境不一样使然也。
魏晋人书法是自由的,率性自然,传世经典作品都是偶然得之。
魏晋人写字率性而为,并没有严格的法度约束,他们只是把笔法贯彻好就行了。今人写字,以先贤之法为法,一笔一画,怕人说自己的字没有来历,没有根源。所以写的生硬呆滞,了无生机。此外,今人写字考虑字太多,先贤写字考虑文多,其字正所谓无意乃佳。
每个人学书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就像没有同样性格的人一样。书法的评价话语权永远掌握在成功者的手中。
如果你品评一副作品,认为其不见性情,那么你可能错了,也许作者自己认为是很见性情的,他的性情就是这样的。只不过,这性情不是你喜欢的类型。
田氏二先生能把欧楷写成如此面目,未必不是突破,时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真正让他来,未必就比他们高明。书道难,每一步突破,哪怕是一小步,在我看来,都是不容易的。但田先生一定要推广其法,则定另当别论。
若有人请你评价一下他的书法作品,特别是提批评意见的时候,请慎重!这时候大多数人是想听赞赏之辞的,除非你是老师对学生,或者你们是艺术知己,否则你不能评价,特别是批评。因为评价字,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评价人。清人刘熙载《艺概》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而评价一个人是非常敏感而复杂的话题,品评一副书法作品,如果你仔细品味的话,基本上等同于品评作者这个“人”。可以引申为对作者的为人、性格、学识、格局的品评。被评者如果能够虚怀若谷、闻过则喜、虚心接受还好,否则友谊难存。
书法的生命活力在于书法的书写性和实用性,而不是艺术性,书体的每次发展变革都体现了这一点。据说书法史上曾经出现过五十六种书体,其中所谓蝌蚪书、龟书等书体,都是因为书写性和实用性差而被人们淡忘的。
书法历史的发展,都是有历史必然性的,是社会历史生产关系等等发展推动的结果,而不是某书家为发展书体而刻意创造的。
学书就是要学做人。多看先贤们给我们的遗产。看了四书五经大致上就可以成人了。学书法也是这样,多看先人的作品,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先人比我们高级。现在有很多人向书法班培训班、训练营的老师请教如何写好字,却鲜有人向别人请教自己如何做好人。人做好了,字才能写好!
从事艺术的人,不能有名利心,书法也不例外,板凳坐得十年冷,水到渠成自然来。需去功利心,古人就是自然书写,不去考虑入展、获奖。
古人没有职业书法家,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是为了生计而为干禄字的刀笔小史,或者是抄经生,他们的墨迹似乎与艺术不沾边。
书法作品没有内容,或者说没有自己的思想,总是翻抄古人的诗词歌赋。就好像一个仅仅穿着戏曲服装而不会唱戏剧一样,徒有其表。换句话说也就是有一个好的扮相而已。一副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不能仅有好的扮相,光强调形式感。学书法,还要学会写文章,善诗词歌赋。传世三大行书都是文书俱佳的。
古人为文而书,今人为书而书。
古代名人从不为书法而书写,他们在书法中寄托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高尚气概和人生追求。寄托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寄托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