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芬,女,汉族,1968年11月生,中共党员,1988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宣威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一级法官 。
她心中装着党,装着人民,心中有责任,心存戒律之心,朴实无华的外表下有一颗默默奉献之心。三十余年的法官生涯,她办案或参与办案超过3000多件,为企业和个人直接和间接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2006年被评为云南省“巾帼建功示范标兵”;2011年被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 “办案能手”称号;2014年7月被省委宣传部、省高院联合授予 “最美法官”称号;2015年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 “全国优秀法官”称号;2015年5月被省委宣传部评为“云岭楷模”;2016年1月被中国正义网评为2015年度中国正义人物,6月被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7年4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
铿锵玫瑰:敢于在邪恶面前“亮剑”
余华芬看似柔弱,却有一股“拼命三郎”的男儿气,从不拈轻怕重,她主动承办大案难案。
2004年,余华芬刚从办公室调到刑事审判庭,从没有办过刑事案件的她却担起一件大案要案的审理。杜某在宣威某煤矿,经常敲诈勒索,调戏妇女,当地人避之不及,后因在一家小酒店勒索时遭到当事人李某的反抗被打死。案件起诉到法院后,余华芬对该案发生的背景和当时被害人被致死的特定环境作了细致的研究,在认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后,通过结合实际审慎思考,宣判被告人无罪。当时《人民法院报》除了刊载《死于正当防卫下的暴徒》的纪实外还在《现在开庭》栏目作了《是正当防卫还是故意杀人》的讨论,余华芬的法律思维方式得到了法学界的认可。就是这样一个案件,华芬在宣威法院刑事审判庭初露锋芒。也就是这种锋芒,余华芬与宣威法院所受理的大案要案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十余年来,在余华芬主审的形形色色的案件中,充满了权与法、情与法、钱与法的较量和考验,然而每次较量和考验她都顽强地站在司法公正的立场上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为此,她伤害过亲情、失去过友情,遇到被当事人辱骂,甚至发短信威胁,但是她坚信自己的公平公正,无怨无悔。余华芬说:“刑事审判,就是通过国家审判,惩恶扬善,树立正气。如果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法官,不能秉公办案,没有一种正气,就没有社会的和谐安宁!”
铁面无私:打造案件质量铁门槛
“把每一个案件办细办实”是余华芬信守的承诺。
2014年9月,余华芬告别了工作了10年的刑事审判庭,接任审判监督庭庭长一职。审监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全年的案件进行评查,余华芬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信念,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法律适用关,要求有错必纠、违规必改。个别法官觉得只要实体合法,一些细小瑕疵不是什么大问题,觉得余华芬是“小题大做”。
余华芬却是一个执著“较真”的人。
“个别法官后续工作不仔细,一年5000余件案子的质量把关,我们必须保证每一个案子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这是原则,是底线。”为了做好这一工作,她面带微笑,积极加强与法官的沟通,“起初他们觉得我们是小题大做,但改的次数多了,承办法官在整理卷宗时就会更加注意这些问题,渐渐的这些问题就减少了,我们的工作最终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与认可。”余华芬说。
余华芬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微笑、恬静,和周围同事相处极为融洽,属于很有“人缘”的法官,但她履职审监庭庭长的时间里,却让周围的同事有如“芒刺在背”,原因是余华芬的“火眼金睛”容不下半粒沙子。
2014年年底,宣威法院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对派出法庭的巡回办案的考核为巡回办理案件1件加分100分。为了保证绩效考评的科学严谨,余华芬根据案情,直接用电话联系案件的当事人,逐一落实案件的开庭时间、地点,发现一个法庭上报的20件巡回审理案件中虚报了3件。她将该情况及时向院领导汇报,经审委会研究讨论,对该法庭的全年巡回审理数一票否决,直接影响了一些法官的绩效和经济利益。这件事让余华芬“得罪”了不少人,但她心底坦然:“法官对外执法与对内执章没有什么两样,连执行内部规章都存在瑕疵,对外执法也就可想而知,如果你平时在工作中、生活中、办案中有弄虚作假的行为,谁会相信你办案的公正性呢?”
扶贫济困:铁面女法官柔情扶贫路
2019年5月,从审判监督庭庭长位置上退下来的余华芬,主动响应组织号召,走下审判台,投身到脱贫攻坚的队伍中,前往偏僻的龙场镇五里村担任第一书记。
刚开始,余华芬说自己对扶贫政策及村情民情都不太了解,于是她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晚上都加班加点学习相关知识,同时虚心向老队员请教。到五里村之后,她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详细询问每家的基本情况,家里有多少人,有多少土地,每年有多少收入,享受了哪些扶贫政策,家里有什么困难,事无巨细,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发挥法官特长处理矛盾纠纷,始终坚持付出真情,融化矛盾坚冰。
“姐,你在村上吗?你出来一下。”一天晚上,余华芬接到村里一贫困户李某的电话,余华芬担心是有什么事情,赶紧出门去看,原来李某给她送了一只火腿,余华芬赶紧拒绝“这东西我不能收,看到你家生活越来越好就是给我最大的安慰,你赶紧拿回去。”回忆起第一次走访李某家,余华芬依然印象深刻“当时进去他们家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父母年迈,妻子智力有问题,感觉李某对生活也很灰心,对我们的工作也极不配合”,当时余华芬就把他们家的情况默默记在了心里,隔三差五就去进行回访,经常带去一些生活用品,鼓励李某重燃生活的希望,还协调了水泥将李某家的地板进行了硬化。
扶贫道路上,余华芬将她的似水柔情,对弱者的关怀投射到更多需要关怀的人身上,以另一种形式践行她为民的情怀,在“静无声息”的操守中继续释放出她“梅花”般的芬芳。
默默耕耘:平凡岗位上笃定前行
2020年7月,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余华芬回到了刑事审判庭。
2020年12月,宣威法院受理了一起涉及20多名被告人的恶势力犯罪案件,余华芬主动承担了这起案件的审理。
“收案当天,看着堆成小山的案卷和‘六清’工作任务,我感到非常忐忑和焦虑,一直在想该如何把案件办好。”大大小小的案卷几乎堆满了办公桌、书柜、沙发、地板等所有可以用来摆放东西的地方,一个月的时间里,余华芬翻阅了厚厚的卷宗,查阅法律法规,反复琢磨,对每一名被告人的犯罪事实进行核实,逐罪梳理证据,综合分析案情,认真做好庭前送达、指定辩护人、场地布置、材料报送等庭前准备工作。
余华芬坦言,一个月的时间内,她经常梦到案件的各种细节,最终在加班加点的工作中,案件得以圆满审结。
无论在什么岗位,余华芬都能坚守内心的操守,干一行爱一行,把小事做大,把小事做真。牢记崇高职责,以她那平凡的执着、不懈的追求践行“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初心和使命,演绎着一名云岭之巅基层法官的精彩人生……
来源:宣威市人民法院 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