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的最重要口岸,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重要阵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两方面都产出过非常丰富成果的城市。在这样一个城市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既有很好的条件,也有很大的压力,更有很大的挑战
在上海,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科专场:它创设于2006年,15年来吸引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这就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这个以“马”为名的学科专场,为何能火这么多年?
会议主题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指导思想。它不是死的教条,而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真理。
回顾历届专场,“中国故事”“中国道路”“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等都曾作为会议主题得到深入研讨;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复兴”“治国理政”“新境界”“新跨越”“新征程”等具有新时代内涵的关键词成为会议主题;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值此重要时刻,“马”专场的主题就定为“百年奋斗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从会议主题梳理可以发现,与时俱进是“马”专场的最大特色。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指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通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要在回归本源中、回溯历史中、回应现实中讲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搭建平台形成合力
15年来,“马”专场举办地点从未变过,始终设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王国平看来,选择市委党校作为会议举办地点,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党校始终牢牢坚持“党校姓党”,在教学、科研、咨询各项主体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集成优势,不断塑造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品牌建设。
同时,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秘书处也挂靠在市委党校,可以汇集各方研究力量,互相支持、协同发展,从而共同举办高质量的研讨会。
“15年前,学者中知道‘马专场’的大概不多;15年之后,不知道这个词的大概也不是太多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骏认为,上海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的最重要口岸,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重要阵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两方面都产出过非常丰富成果的城市。在这样一个城市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既有很好的条件,也有很大的压力,更有很大的挑战。但借助于各方力量的支持,得益于市社科界学术年会的平台支撑,通过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凝聚了队伍,展示了成果,扩大了影响,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在社科年会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当年在全国绝对是领先的创举。”作为“马”专场的参与者、见证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陈锡喜表示,“马”专场致力于对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为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提供了学理支撑。
学术薪火代代相传
学术研究,学科发展,传承是关键。与不少人预想的“白发一片”不同,“马”专场始终保持着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统计显示,参会者中年轻人比例高达约80%。每次开会,主办方也有意识地把更多发言机会留给年轻人。
很多年轻人,正是在参与和贡献于“马”专场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学生到学者的飞跃。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杜玉华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有意思的是,杜玉华当年跟随自己的老师参会,后来又带着自己的学生参会。15年间,类似这样“三代同堂”的场景并不少见。在这样的“传帮带”中,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薪火代代相传。
《学术月刊》总编辑姜佑福认为,会议团结和吸引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机构和优秀的学者群体,形成了规模大、规格高、主题聚焦、尊重学术、扶持青年等多方面的特色与传统,且一直延续至今。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身处这样一个伟大时代,“马”专场将越办越好,在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王珍 叶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