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8日上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向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作工作报告。 报告中提到了多项北京法院的工作举措,网事君特意邀请到北京法院新近评选出的“为民榜样”,为大家一一解读,报告中提到的那些“名词”。
“打伞破网”“打财断血”
北京法院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化“打伞破网”“打财断血”,审结周广森等涉黑恶案件21件52人、“保护伞”案件11件11人,“黑财”执行到位率达93.8%。
“为民榜样”
北京高院吴小军 法官
解读
“打伞破网”“打财断血”可谓扫黑除恶的两套组合拳,前者旨在破除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关系网,后者旨在铲除黑恶势力的经济基础,二者并举旨在从根子上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防止死灰复燃。值得欣慰的是,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形成的“打伞破网”“打财断血”有益经验,已上升为立法成果,被新近颁布的《反有组织犯罪法》所吸纳。在强化“打伞破网”方面,北京法院坚持将扫黑除恶与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有机衔接,一体推进;将“打伞”“破网”作为涉黑恶案件审判的规定动作,严格落实“两个一律”“一案三查”要求;完善线索核查闭环管理工作模式,强化法纪衔接,形成有效震慑。在强化“打财断血”方面,北京法院进一步提升涉黑恶财产处置执行工作力度,健全审执联动机制,确保刑事裁判涉财产判项明确、具体、可执行;健全“三见面一查询”等机制,最大限度拓宽财产查控渠道,力求穷尽手段,清仓见底,进一步巩固深化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成果。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指引》
该指引是北京法院贯彻落实北京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及具体分工方案的一项工作举措,也是确保最高法院《关于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北京得以准确适用的重要保障。该指引的发布对于统一北京法院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裁判标准,解决知识产权诉讼举证难题将起到积极作用。
“为民榜样”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周丽婷 法官
解读
“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的基本举证规则。长期以来,知识产权因其无形性、权利与载体的分离性以及侵权行为的隐蔽性等特点,导致创新主体在维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用证据“发声”。《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指引》直击权利人维权的痛点与难点,通过对举证、质证及认证规则的全方位指引,让知识产权民事诉讼告别“举证难”,全面激发了权利人维护创新的积极性。我注意到,《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指引》在“总则”部分围绕电子数据证据作出了详尽指引,不仅积极回应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司法的需求,更让新时代守护创新之路更加可见、可感、可期。
全国首个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保监局共同签署《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合作备忘录》,同步上线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为化解金融纠纷提供绿色通道。目前,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已实现全流程在线区块链存证、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批量立案、电子送达、文书自动生成、电子卷宗随案生成、一键归档等功能,使金融数据点对点对接,减少大量纸质诉讼文件和繁杂的人工核算工作,从而高效、便捷、低成本地处理金融纠纷。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针对海量金融纠纷给违约人批量发送违约提醒、电子律师函、类案在线观摩提醒、类案判决警示提醒等,通过智能催收引导违约人及时履约,促进金融纠纷源头化解和预防。
“为民榜样”
北京金融法院丁宇翔 法官
解读
为有效提升金融类案件审判质效、推进金融类案件诉源治理机制建设,北京金融法院在建院之初就开展了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建设。该平台适用于银行、金融机构等各类金融纠纷多元解决,帮助金融机构实现高效、合规、低成本维权,以“司法前置”“快速解纷”“专业诉服”“批量速裁”四大创新机制为抓手,为维护金融秩序、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供司法助力。在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上,北京金融法院持续延伸职能,加强与各类机构的合作,与专业调解组织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大调解处置力度,成功化解了一起标的额高达2.2亿元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充分体现了平台机制发挥的重要作用。
北京国际商事法庭
2021年12月28日,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在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挂牌成立。设立北京国际商事法庭是服务北京“两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满足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需求,高效化解涉外商事纠纷,有利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保障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和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为民榜样”
北京二中院王丽娜 法官
解读
北京作为首都和国际化大城市,国际贸易交流频繁。北京国际商事法庭的成立,充分体现了北京法院在国际商事法律行业、国际仲裁方面的突出优势,是“一带一路”建设、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北京“两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将在高效公正化解国际商事纠纷、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期待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发挥更大作用。
冬奥园区“法官e站”
“法官e站”将“法治联建、普法联动、矛盾联调、困难联帮、活动联办”等司法服务内容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建立线上联络群组,畅通“云普法”“云座谈”“云活动”渠道,实现与北京冬奥组委、首钢集团“云对接”,提供由10个涉冬奥办案团队及3个涉冬奥综合保障组组成的“司法服务包”:10个涉冬奥办案团队贯通“调立审执访”全流程,覆盖刑事、行政、民事、商事全部审判领域,并在调解速裁、人身损害赔偿、劳动争议、涉工程项目及涉不动产等重点案件类型上开展审判专业化建设;3个涉冬奥综合保障组全面为冬奥组委驻地、赛区及周边地区提供服务保障。
“为民榜样”
密云法院王雪 法官
解读
石景山区法院在首钢冬奥园区设立“法官e站”,精准对接了服务保障冬奥会的司法需求,能够为冬奥会的胜利举办提供更为专业、优质、便利的法律服务,其中的特色在于依托现代科技将线上和线下服务进行了有效地融合,保障大局更为及时全面,服务群众更为便捷有效,是司法能力现代化要求的生动体现,也为青年干警能力素质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司法实践基地。
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
2021年9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更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推进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决定在全市法院进一步推进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工作。
“为民榜样”
朝阳法院陈扬 法官
解读
2019年,国家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改革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的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授权开展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的通知》要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于2020年3月24日开展试点工作,对侵权行为发生于2020年4月1日(含本日)后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开展按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的试点工作;又于2021年9月27日进一步推进试点工作,对侵权行为发生于2021年10月1日(含本日)后的全部人身损害赔偿类民事纠纷案件、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不区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试行按统一赔偿标准计算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及被扶养人生活费(被扶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均按照北京市上一年度城镇居民的相关标准计算。
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的试点工作,是解决社会热议的“同命不同价”现象的重要举措,是对民意期盼的回应,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应有之意。统一城乡居民赔偿标准,既维护了宪法权威,又真正实现对城乡居民权利的平等保护,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六稳”“六保”专项执行行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部署,北京法院开展“六稳”“六保”专项执行行动,通过准确适用执行措施,做好案件执行、执行和解等,促进要素流通,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司法保护,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专项行动的重点包括:严厉打击逃避执行、抗拒执行等失信行为,确保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尽快执结;加强涉黑恶、涉民生、违法占用耕地类行政非诉执行、涉军停偿等案件执行;强化善意文明执行,选择对被执行人影响较小的执行措施,能“活封”的不“死封”,灵活采取财产处置方式,精准采取失信惩戒措施。
“为民榜样”
通州法院邵玉喜 法官
解读
一纸判决重如千钧,为全力保障当事人胜诉权益实现,最高人民法院部署开展了“六稳”“六保”专项执行行动,大力加强执行力度,落实司法便民举措,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六稳”“六保”专项执行行动一方面充分结合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加大对涉民生案件的执行力度,缩短执行时限,及时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另一方面,对逃避执行行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被执行人,采取罚款、拘留、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等强制执行措施,督促被执行人及时履行法律义务,这些执行举措全面提高了执行质效,树立了司法权威,有力维护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六稳”“六保”专项执行行动也充分考虑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式,疫情期间,中小企业经营艰难,对有履行意愿且尚具备经营能力的企业,采取 “活封活扣”的方式,采取释法说理与强制措施相结合方式,秉承善意执行理念,畅通申请人与被执行企业的沟通渠道,加大执行和解力度,给予被执行人合理的宽限期,帮助企业恢复经营活力,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六稳”“六保”专项执行行动中秉持“保民生、回民意、解民忧”司法为民理念,切实解决了当事人的“急难愁盼”难题。
12368联系法官主渠道
为积极响应群众需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将12368确定为联系法官主渠道,为当事人因法官开庭、调查等工作无法及时联系法官时提供服务,切实解决当事人联系法官难题。全市法院三级联动、一号对外,集中统一受理联系法官诉求,当事人拨打12368提出联系法官诉求的,由诉讼服务人员接诉即答,以人工方式第一时间即时处理,向承办法官派发工单,要求法官接单即办,在规定期限内对工单进行处理和回复。今年以来,12368热线增加未即时接通来电回拨功能,确保当事人来电回拨无遗漏。12368还对当事人联系法官满意度进行定期回访,并对各院进行考核通报,确保当事人通过12368有效联系法官。
“为民榜样”
顺义法院朱建娜 法官
解读
从2008年进入法院工作以来,十几年间,我见证了“为民精神”如何在司法工作中落地生根:它不仅融入了我们具体的案件审判中,也体现在了每一项诉讼诉服的推广中。12368平台作为联系法官的主渠道,在法官与当事人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不仅为当事人及时联系法官提供了便捷,也为法官保持与当事人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保障。由于“案多人少”的矛盾长期存在,法官团队长期处于“不是在开庭就是去开庭的路上”的状态,无法确保当事人的每一个电话都能及时接听,客观上影响了双方的沟通效率。但是这一困难在12368平台上线后得到了有效缓解,当事人如果电话联系法官未果,可以在12368平台上给法官留言,法官在收到派单后可以在开庭空余时间及时回复当事人,确保双方沟通渠道畅通,极大了提高了审判工作效率。
夜间法庭
为有效解决首都城乡结合地区众多超大型社区群众因职住分离导致的诉讼难问题,北京法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北京法院夜间法庭试点工作开展的意见》,在房山、通州、昌平、大兴四家法院相关人民法庭开展“夜间法庭”试点工作,针对案情简单、争议不大、数额小、争议内容与居住地生产生活相关的简单民事案件,利用下班后时间开展调解、庭审等诉讼服务,方便职住分离上班族参与诉讼、解决纠纷。
“为民榜样”
昌平法院杨杰 法官
解读
为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司法服务需求,加强和改善司法服务供给,自2020年4月开始,北京法院在四家基层法院开展夜间法庭试点工作。运行一年多来,依法及时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取得良好成效。
作为试点法院之一,昌平法院在“回天地区”等超大型社区推广夜间法庭工作机制,修订实施细则,完善了适用案件类型、启动条件、安全技术保障等各项规定,并创新推出“情感调解室”“夜间调确直通车”“安居诊疗车”三大特色品牌,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实时、便捷的司法服务,累计夜间开庭、调解315次。
夜间法庭已经成为北京法院为民办实事的一张特色名片,以高质、高效的方式解决当事人“急难愁盼”问题,打破了群众参与诉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真正做到了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同时,夜间法庭通过示范诉讼、释明纠纷症结,实现“审理一案”达到“化解一片”的效果,从源头遏制和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起到了良好的普法作用,成为推动社区专业化、系统化、智慧化治理的有效手段。
相信未来,北京法院将继续依托夜间法庭,切实解决更多群众诉讼难题,为市域治理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线庭审
北京法院开发使用北京云法庭线上庭审系统,运用以远程视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实现800场在线庭审同步进行,随时随地为诉讼群众、律师、法官搭建“云端”法庭。北京云法庭上线使用以来,努力提升诉讼参与人应用体验。使用北京云法庭开展在线诉讼遵循合法自愿原则,须提前征得当事人同意,并充分告知适用在线诉讼的具体环节、主要形式、权利义务、法律后果和操作方法。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不同意在线诉讼的,仍采用传统线下方式开展诉讼活动。对老年人等参与在线诉讼的特殊群体,法院提供必要的技术辅导、心理疏导和使用操作指导。
“为民榜样”
门头沟法院谢耀宗 法官
解读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爆发,被紧急按下的“停止键”不可避免地对审判工作造成了一定的不便,法院的人少了,电话却被打“爆”了,原本安排好的庭审不能如期召开,应该到场的当事人却被隔离。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北京云法庭”火速上线,居家隔离的法官可以“云端”开庭、远在千里之外的律师可以线上辩护、参与诉讼的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参加庭审,真正做到了疫情防控“不掉线”,审执工作“不打烊”。“有没有”的问题被解决,“怎么使用”的问题又成了法庭的难题,山区群众老人多,智能设备使用率低,部分当事人对使用“云法庭”存在畏难情绪,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我们多管齐下做工作,制作发布“云法庭”使用说明和视频,主动打电话手把手指导当事人使用“云法庭”,同时联系村委会,请村委会工作人员协助当事人上传诉讼材料,帮助山区群众跨越“数字鸿沟”,去年一年,门头沟法院在线庭审8029次,在线庭审率达100.7%。用数据突破空间屏障,用技术为正义护航,“北京云法庭”的推广使用,真正实现了“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