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法制报记者李永志
通讯员刘凤娜
有这样一群警察,他们的工作不是身处一线打击犯罪、抓捕嫌疑人,而是整天盯着电脑屏幕研判各类信息,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蛛丝马迹,为案件侦破工作提供数据支撑。这样一份看似远离危险的工作其实并不简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工作比抓捕犯罪分子更重要。河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黄骅边检站民警张建,正是这群公安数据尖兵中的一员。
让数据“说话”他是破案“尖兵”
张建是黄骅边检站的数据核查民警,与其他警种相比,他的工作鲜为人知。“公安机关的数据核查工作就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排查出异同点,进而发现违法犯罪的线索。如果说在一线执法办案、打击犯罪的同事是‘先锋队’,那我们就是在背后为他们提供支持的‘隐形侠’。”张建这样介绍自己的工作。
坐在电脑前,在数以万计的数据海洋中寻找蛛丝马迹,让张建拥有了敏锐的洞察力;常年数据核查的工作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没有收获决不轻易收兵。“沉着+坚韧,是一个合格数据核查民警的基本素质。”张建如是说。
一向不善言辞的张建,一说起数据核查工作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他说,这个岗位既要沉得住气,更要“以静制动”。2021年10月,在一次数据核查中,张建通过数据分析手段,敏锐地发现了170余名在境外从事电诈违法行为的嫌疑人员,继而及时总结出了此类人员的相关特征,提供给公安机关相关部门,为其侦破案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此外,近年来在国家移民管理局组织开展的多个专项行动中,他还协助地方公安机关侦办了一大批重特大案件,核查出上百名涉案人员,为案件侦破工作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
善于抽丝剥茧他有一双“火眼金睛”
“狡猾的‘猎物’行踪飘忽,而数据就像是它们留下的无形脚印,只有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才能发现它们的踪迹。”黄骅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副处长刘健形象地比喻道:“张建的眼神就如鹰一般锐利。”
海量的基础数据是信息化引领实战的前提,而其核心是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研判和广泛运用。抓住“数据研判”这个主方向,就抓住了打击违法违规案件的制胜法宝,张建和同事们对此深有感触。据统计,近年来黄骅边检站查破的案件中,有70%是通过后台数据核查发现的。这是张建和数据核查组的战友们用汗水和努力递交的一份优异答卷。
任何优势都非与生俱来,靠的是后天磨炼。张建曾在基层派出所从事了8年的执法办案工作,有着扎实的实践经验。2019年转改为移民管理警察后,他开始接触大数据核查工作。因为有了之前执法办案经验的“加持”,张建迅速完成了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角色转变。
2021年6月,张建受单位指派协助地方公安机关侦查一起重特大案件。因该案案情复杂,涉案人员众多,他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历时一个多月在成千上万条人员关系数据中深挖幕后主谋的信息,并根据这些蛛丝马迹进而成功挖掘到了其他重要涉案人员信息并勾勒出犯罪团伙的人员关系图,为地方公安机关后续侦办案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打了一个“漂亮仗”。
以数据为武器他守护着国门平安
三年多的数据核查工作,让张建练成一套坐得住、熬得住、挺得住的“真功夫”。工作中,他潜心钻研数据核查工作,充分运用执法办案经验,将理论与边检实际工作相结合,总结出一套适应新任务、新形势的工作方式,被单位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全站的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张建在工作中还特别注重理论创新,先后撰写各类报告20余份,在总结经验、指导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
因工作成绩突出,张建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多次获得上级嘉奖表彰。2021年被河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评为成绩突出民警。前不久,又被国家移民管理局评为全国移民管理机构成绩突出个人。
工作时的张建运筹帷幄、应对自然,然而一提起家人话语中却全是愧疚。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张建常常接到任务就要开始工作,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经常要狠心告别家人,返回工作岗位。张建的妻子与他同在一个单位上班,两个女儿平时都是老人帮忙照顾,然而家人们却从来没有因为繁忙或突发的工作埋怨他,总是站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他说,这是自己安心工作的最大保障和动力。
“研判工作确实很忙很累,但我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张建对数据研判工作爱得深沉,虽然这里没有直面违法犯罪的惊心动魄,也没有巡逻海防线的挥汗如雨,但却让他在岗位上以数据为武器,战斗在他人看不见的幕后,在日复一日地分析研判中,找寻规律、摸排线索,默默地守护着国门口岸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