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警方的严厉打击和整治之下,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涉“古董”“文玩”“收藏品”的诈骗活动重出江湖,伴随升级变化的诈骗手法,又诓骗了不少或抱持“暴富”“捡漏”心态的人们。
家住闵行的黄先生,两年内花费49万余元,从经营收藏品的竹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处,买回了包括“千里江山图”“九龙玉玺”“鸡缸杯”等多件所谓“出自名家大师的投资藏品”。热情而恳切的销售为他编织过无数次“一夜暴富”的美梦。然而,现实最终给予黄先生沉重一击:收藏品承诺有专业机构鉴定证书的名家之作,其实是仿制的廉价工艺品。
上海市公安局闵行分局介入调查后发现,竹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下称“竹鼎公司”)是一个专门设套作局诱骗老年人投资购买假冒文玩古董的诈骗团伙,涉案金额高达1000余万元,受害者遍布全国多省市。
这种以投资、收购古董文玩名义实施的骗局并不新鲜,为何仍不断有人掉落陷阱?
高价买家诚心交易?
2021年10月,74岁的黄先生接到一名“理财顾问”小曹的电话。对方自称供职于收藏品公司,因为黄先生曾关注过该公司藏品的宣传视频并留下了联系方式,特意回电推荐购买一些“文玩字画”的投资藏品,并承诺所有藏品均出自名家大师、均有专业机构鉴定证书。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黄先生添加了对方微信。
眼花瞭望的宣传文字和图片出现在聊天框里,最显著的是藏品的拍卖和成交记录,以及天文数字般的成交价。据业内人士介绍,骗子大多会故意使用这样的标注方式,显示拍卖面向全世界进行,成交价格有人民币、港币或美元,而且后面有“一眼看不清的0”。
这样的信息能让部分古玩爱好者心中的财富梦蠢蠢欲动。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一些“收藏交流”公司在页面宣传上不断鼓吹着藏品的高流通率和超乎常人想象的市场价值:一张张藏品在不同场合展示的图片令人目不暇接,从博览会到拍卖会,一个个被标注的天文数字激荡着人们内心的欲望。
除了发布信息“等鱼上钩”,不少销售更选择主动出击——通过电话向更多人“求购”。此前上海公安破获的类似案件中,这些公司会有意识地搜集收藏者的联系方式,主动电话联系。一旦收藏者找上这些公司,不出几天业务员便会与他们联系,称有买家想高价购买藏品,而这个价格往往远超收藏者的心理价位。
闵行警方介入调查发现,“竹鼎公司”的诈骗手法如出一辙。“理财顾问”向黄先生保证,只要他投资购买这些藏品,后续可以帮他联系其他买家或将藏品通过交易平台拍卖,保证可以高价出手,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事实上,这家公司根本没有与其他收藏品交易平台合作,所谓的拍卖会现场照片均为修图软件制作。
不过,这些“戏”做足之后,竹鼎公司的骗局才刚刚开始。被宣传信息蒙骗的黄先生开始心动了。他先用199元购买了一些“入门级”藏品。更惊喜的是,不久,他就陆续接到自称某收藏协会、某拍卖平台工作人员的主动来电,以极其热切的态度,联系他收购藏品。
这种套路颇具迷惑性。联系黄先生等人的收藏协会、拍卖公司、画家工作室、交易平台等工作人员,都是竹鼎公司专门安排的演员,利用虚构的买家身份和“回购”需求,以增加受害者的“购买决心”。
竹鼎公司员工的聊天内容也证实“买家”纯属虚构
“一些诈骗公司甚至出钱请来外国人扮演买家,开出天价收购所谓的藏品。”一名侦办过多起古董文玩诈骗案件的民警告诉记者,为消除收藏者的戒心,有些公司还会称,买家为显示“诚意”已经将货款支付到了公司账户内,目的都是为了让受害人相信所谓藏品的价值和销路,促使他们作出购买和投资行动。
美梦破灭,谎言败露
两年里,黄先生接到过很多个“买家”的咨询电话,但始终没有成交过一笔,直至最后,“理财顾问”小曹失联。为了进一步取得受害者信任,有时业务员还会安排公司内部员工扮演“买家”与收藏者直接见面。
据黄先生回忆,每当回购交易即将达成,“买家”总会提出增加回购数量、种类等要求,远大于他的收藏数量。为了赚差价,黄先生就瞒着家人不断增持藏品的数量和种类。
投入与日俱增,回报却始终未见。“理财顾问”为黄先生编织的一个个美梦,最终被证实全是精心编造的谎言。
竹鼎公司宣称拥有“成熟的回购渠道”,实际并不存在。根据闵行警方调查,竹鼎文化公司负责人、诈骗团伙主要犯罪嫌疑人赵某,在苏州某园区内租用办公房,以网络、电话等形式吸引客户,用“出自名家大师之手”“投资越多收益越多”“回购渠道成熟、升值空间巨大”等话术,虚构藏品的投资价值和升值空间,诱骗客户投资和购买。
今年3月2日,闵行警方在当地警方协助下集中收网,抓获赵某、温某、齐某等犯罪嫌疑人12名,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元。
警方还在现场缴获“皇家珍宝九龙玉玺”“千里江山图”等百余件假冒名家创作的古董、字画、玉石和钱币等印刷品和工艺品,每件产品的成本价仅一两百元。
警方查获的伪造劣质工艺品
警方调查发现,竹鼎公司内部组织分工明确:行政部负责招聘员工,监听部负责登记购买需求,物流部负责寄递售出的藏品,人员最多的销售部则分工配合、扮演不同身份持续接触收藏爱好者。对“首次开单用户”,一般都会推销一套包含纪念印章、鸡缸杯、连号钞票在内的价值199元的套餐,成功后便使用话术,在扮演“买家”等不同身份的其他销售人员的协助下,持续推销价格更高的产品。
这并非上海首次破获这类案件。据上海公安部门介绍,去年下半年以来,警方相继侦破了多起涉及销售文玩字画等虚假收藏品、艺术品的诈骗案件。
不同以往的骗局,主要是为了骗取文玩字画的鉴定费、拍卖服务费,警方近期破获的案件中,诈骗分子更倾向于直接销售假冒的工艺品。“这些团伙利用社交平台或电话联系到爱好文玩的受害者,再通过精细设计的话术,推销滥竽充数、以新仿旧、无收藏价值的印刷品和工艺品,并许诺‘保值增值‘甚至‘高价回收’,以达到骗取被害人付钱购买的目的。”办案人员说。
老年人为何易成这类诈骗的“局中人”?
从“拍卖骗局”,到“鉴定收费”,再到“承诺回购”,古董文玩类诈骗的作案手法虽不断更迭,但一些被骗子利用的漏洞确是相通的。
比如“不确定性”。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文玩流通领域主要有两大不确定性:文物价值不确定性,拍卖结果和收费有不确定性。在一些民警看来,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导致不法者有机可乘。
需要关注的是,老年人是古董文玩类诈骗的主要受害者。“鼎竹公司的销售人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公司发的手机和电脑面前,拿着公司老板发的这些受害人,也就是所谓收藏爱好者的名单电话,去主动联系他们,问是否有这些藏品需要出售。”办案人员介绍,这伙骗子瞄准的多是老年人,一方面是老年人中文玩爱好者多,对“捡漏”心存侥幸;另一方面,老年人对图片、视频造假的认知度相对有限,更好蒙骗。
“现在哪有什么漏可捡?”一些业内人士惋叹,至今仍有人相信譬如家中老宅挖出一个碗卖出上亿元的“传说”,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许多喜好古玩的老人爱听故事,认为这是背后的‘文化价值’,但每一个故事都是‘收费’的。”
当然,针对老年群体的常见诈骗手段也掺杂其中。在另一些古董文玩骗局中,施骗者会利用免费送礼、打折让利等“小恩小惠”骗取老年人的信任,并塑造为专业鉴定师、拍卖师等“人设”,进而利用老年人急需变现、给子女换取财富等心理,有计划地从索取几百元的实名认证费用,到数千元、数万元的鉴定费、手续费等,一步步骗取老年人的钱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