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林小明
人在职场,身不由己。能把加班搞成悬疑剧,则需要相当高的水平。比如4月5日,德阳警方公布的中国电科(CETC)“龙哥怒对领导”真相,硬是让人感受了“上班如上坟”,以及“过完愚人节过清明节”的刺激。
想当初,职场的“社会我龙哥”甩出的长篇叙事对话体,以怒怼领导的酣畅淋漓一时间疯狂刷屏霸屏,文章的文采、豪气、痛点完全紧扣各职场人士的心扉,感觉一时间洛阳纸贵,全网点赞了。毋庸讳言,至少我,还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吃瓜群众”,拿出比做高考阅读理解还仔细的精神认真阅读理解了“龙哥”的杰作,然后怀着半是兴奋半是酸爽的心情一键转发或分发。
但是很快,当初就像读这个小作文有多么爽,随着警方公布的真相,结果更加“酸爽”:陈某龙因求职未果,利用软件虚设“CETC 一软件开发课”“CETC成都事业部”2个微信群,虚拟CETC员工姓名、头像,捏造制作了多张“怒怼领导、发泄情绪”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
真相公布了,“龙哥”从英雄的神坛跌落,按理说“吃瓜群众”应该“洗洗睡”然后散了,但很多人却仍旧不相信,认为这是阴谋,是舍车保帅“挥泪斩龙哥”,然后有鼻子有眼地详撰了一篇又一篇的技术分析文章,似乎人人都是大侦探。
其实,我是相信或者部分相信警方公布的真相的,就像事后诸葛亮们分析的那样,当地警方犯不着也用不着花费巨大成本帮着企业“洗地”。
当潮水退去后,我们再来打捞事发伊始那些被沉默的声音——无论是从技术上分析,该聊天记录是通过软件伪造的;还是从职场潜规则显规则分析,不可能那么多人跟风辞职的现状……这些文字说得切中肯綮,但被热情和共情冲昏头脑的我们,就是不愿相信罢了。由此可见,珍惜这些理性声音,珍惜这些不是事后诸葛亮的人多么重要。
相比于“龙哥怒怼领导”的悬疑,“下班了也得紧盯微信算加班”在一波三折后有了最终结果,这可能让大家比读“龙哥”小作文更爽更现实了,毕竟,这样的事随时可能发生在你身上我身上和他身上,与“龙哥”的结局来做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事情是这样的:2020年12月,某科技公司以连续旷工3天以上为由解除了与李女士的劳动关系。李女士将公司告上法院,要求公司支付此前在公司任职期间的加班费,包括下班后、休息日及法定节假日共计加班了500余小时,证据就有《假期社群官方账号值班表》。一审法院未支持李女士要求公司支付休息日及延时加班费的请求。
二审法院则认为,对“下班后也得紧盯微信”这类隐形加班问题,应综合考虑劳动者是否提供了实质工作内容认定。综合考虑李女士加班的频率、时长、内容及其薪资标准,改判公司支付李女士加班费共3万元。
法律无外乎人情,我个人觉得李女士案件中的二审法院才真正是食人间烟火的,其改判说明支持下班紧盯微信属于加班,应得到相应报酬,而类似加班同样可能发生在每位打工人身上,法院以判决提供了参考。相比“龙哥”被行拘而李女士获得报酬这两个悬殊巨大的结局,更重要的还是劝“吃瓜群众”们:不要去做假泄愤,要相信法律,相信公道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