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冷集镇派出所民警黄东近日请来“说事评理团”老党员,帮忙处理一起邻里纠纷。很快,矛盾双方就消了气,握手言和。“我们在推进乡村治理工作中,探索建立了‘镇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的多元矛调机制,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冷集镇党委书记吴威说。
“小矮桌”当面调
前一阵子,团湖店村五保户阳刚(化名)去世,留下一块地,阳刚的侄儿小阳想要耕种,可邻居老张说小阳一直在外地务工,这块地平时就是老张在管理,应该划归他。双方因此起了矛盾。团湖店村党支部书记宋艳青请来镇上的司法所工作人员蔡永辉,一起上门调解。
“我们在晒谷场支起一张小矮桌,跟当事人双方面对面谈心,发现小阳其实是在赌气,跟老张也没什么恩怨。”蔡永辉说,他讲述了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开导双方做一家亲的好邻居。
小阳随即退了一步,跟老张协商,平时由老张种这块地,如果返乡需要用这块地,再协商。一张小矮桌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大家敞开心扉,心里的疙瘩自然就能解开。
冷集镇借势在乡村成立“说事评理团”,广泛邀请老党员、老支书、老干部、老教师、老退役军人组成的“五老团”担任义务情报员、调解员,充分发挥他们威信高、经验足的优势,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
“我有20多年党龄,退休后能继续为百姓做点实事,感觉很充实,也很开心。”老党员赵锋说,当面调解,也许一声亲切的问候、一个善意的举动,就能打破僵持的局面,矛盾纠纷随之云消雾散,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年以来,冷集镇通过小矮桌调解方式,妥善处理了27起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协助处置苗头性事件5起。
“小圆桌”联动调
6月中旬,汉江社区二组的老王和老刘因10厘米的边界问题发生争执。接报后,民警刘露跟随社区干部罗清赶到现场。经过耐心规劝和说理讲法,双方就边界划分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调解协议书。
罗清向汉江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贾文浩报告了此事。贾文浩认为,农户宅基地边界纠纷是一个共性问题,很有必要开一次“圆桌会议”,把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共同商量解决办法。
“七一”前夕,大家围坐在一起,各自发表意见。最后,法律顾问对意见进行梳理,并从法和理的角度进行阐释,寻求最佳和解方案。“我们的调解员都随身携带了民法典手册,做群众思想工作,必须讲情讲法并重。”贾文浩说。
目前,冷集镇已经为39个村(社区)配备了驻村辅警、驻村法律顾问及人民调解员等,他们与当地的党组织配合紧密,吃住在村(社区)里,经常入户走访,摸排不稳定因素,搜集矛盾信息,及时通过“圆桌会议”分析研判,联动处置。今年以来,化解疑难个案6起,化解率达100%。
“小方桌”决策调
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这是做好乡村治理工作,维护一方安定祥和局面的底线。
新落成的冷集镇综治中心就设在镇政府对面,门口挂着多块为民便民服务的牌子。办事大厅里设置有高矮不一的长椅,大人、孩子根据身高坐上去,刚好跟办事人员面对面。等候区不仅有桌椅,还摆放有茶水、瓜子、糖果等,让信访群众倍感亲切,如同在自己家里。
“想要的啥都有,来这就要先降火,心情舒缓了再说事,那事就成一半了。”冷集镇平安办主任郭瑞说,村(社区)调解不了的案子,最终上报到这里,集中归类会商,一批批、一件件落实解决。
针对矛盾纠纷,冷集镇党委定期召集信访、法庭、司法、卫健、民政等部门,在综治中心召开会议。业务骨干、法律专家对问题把脉会诊,提出一套或多套解决方案,最终由冷集镇党委集体敲定,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推而广之,形成强大的调解合力,推动矛盾纠纷彻底化解。
“人财物,我们全力保障。凡是维护群众正当利益,有利于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方式,我们都可以大胆尝试,放心去干。”冷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晓峰说,只要干群一条心,劲往一处使,乡村治理能力一定能再上一个台阶,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一定会更高。
稿件来源:襄阳市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