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资讯网!

法治资讯网

网站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社会百态 > 激活“邻聚力”——武汉市武昌区共同缔造创新实践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

激活“邻聚力”——武汉市武昌区共同缔造创新实践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

发布时间:2023-07-23 来源: 湖北长安网 作者:佚名

  在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道华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间不足100平方米的会议室总是人气爆棚。

  “社区召集居民议事,经常是通知20人,实到100多人。”华锦社区党委书记周林说,开会商量社区大小事,已成为华锦居民的生活日常。

  喷泉改造成广场、道路实现微循环、杂物堆变成共享花园……这些“微改造”全部来自议事会上的“民智”以及居民们的“亲力亲为”。

  

  

  杨园街道粤汉里社区曾经荒废数年的门球场,经多方协力,共建共享为集休闲健身、主题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广场。

  2017年,为探索老旧小区改造办法,南湖街道积极探索“美好南湖 共同缔造”实现路径。

  2022年7月,武昌区7个社区纳入全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5个社区纳入全省完整社区试点。

  今年3月,武昌区作为武汉市唯一代表,入选全省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

  6年前,始于南湖街道的“共同缔造”实践,是一场由“你和我”变成“我们”的探索。6年里,武昌区始终通过聚合民力,回答城市基层治理“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

  2.5万“邻里长”管起百姓身边事

  7月6日傍晚,南湖街道华锦小区。沥青路面整洁平坦,两旁空地上机动车辆停放有序,风雨亭里,一群老人拉着二胡唱着歌,欢笑声不绝。

  这是一个有着24年历史的老旧小区,曾经停车位紧张、活动空间少,基础设施老化。

  “2017年,刚开始启动老旧小区改造时,居民是不买账的。”周林回忆,对于第一版改造方案,居民怎么都不满意,改造无法进行。

  回忆起当时的邻里关系和居民心态,周林打了个比方:“门一关,百事不与我相干。”

  推进社会治理,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

  这一年,华锦社区试点“共同缔造”的第一步,是将“大网格”细分成“小邻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格、五格为网。“网”里有了党支部、“格”里有了党小组、“里”里有了党员中心户、“邻”里有了党员居民骨干。

  于是,武昌区的第一批“邻里长”应运而生,街坊们开始走出家门,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参与社区治理。

  在这一年华锦社区举行的第一场“睦邻议事会”上,周林看到了变化:七嘴八舌的抱怨,变成了一条条具体的改造建议,一度暂停的小区改造工作重启。

  也就在这一年,一支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成员的志愿者队伍开始在南湖街道组建:“南湖大妈”“银发先锋”“五心志愿者”“老格子”“巧姐姐”……

  如今,拥有十万居民的南湖街道,每9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

  党组织“一贯到底”,完善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机制。南湖街道的这个成功尝试,很快在武昌全区复制,并成为聚民意的“黏合剂”。

  按照楼上楼下、左邻右舍10到20户标准,武昌区将全区668个小区、1272个网格,划分为2.5万余个“小邻里”,发动党员群众骨干等担任“邻里长”,形成“网格长—楼栋长—邻里长”三级网格治理架构,打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进一步划小治理单元,实现了服务供给和居民需求的精准高效对接,解决了过去治理不够精细、骨干力量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邻里关系不够熟络等问题。”武昌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中南路街道百瑞景社区的独居老人梁大爷成了“邻里长”熊雯的重点关照对象,只要有时间,这位“小雯子巾帼服务队”队长就会上门陪老人拉家常;南湖街道中央花园社区60岁的“邻里长”和88岁高龄的空巢老人结对,把她当亲人照料;水果湖街道东沙社区的全职小夫妻再也不为老人孩子单独在家担心,一个电话给结对的“邻里长”就可解燃眉之急……

  在武昌,党组织还延伸到了一栋栋“竖起来的社区”——楼宇。去年,武昌区实现全区50座甲级商务楼宇党建全覆盖,70余名党建指导员驻点楼宇提供“全科”服务,成立楼宇理事会,不断完善楼宇治理体系。

  居民“金点子”变成破解难题“金钥匙”

  6年前在华锦社区诞生的“睦邻议事会”,如今在武昌生发出更多形式:楼栋议事会、网格议事会、小区议事会,香樟树下议事会、流水席议事会……

  一场场议事会,让居民的一个个“金点子”,变成一把把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起点发轫,武昌区开启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实践。

  粮道街道昙华林社区“家门口的议事会”,开出了一剂剂调和景区、社区、街区、校区、园区融合发展的良方:3年里,在这里举行的23场议事会上,居民和商户提出的十多条建议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昙华林:融园前的花坛改造成了广场;小舞台的尖角改成了圆角;曾经人车混行的1200米昙华林老街,如今已成为一条步行街。

  武汉理工大学退休博导陈定方不曾想到,他利用自己所长设计出的加装电梯“台阶算法”,不仅实现了他所在的杨园街道水运社区加装电梯全覆盖,还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这个以台阶数分摊加装电梯费用的方案,是在社区组织的一场“家长里短议事会”上由居民举手表决通过的。

  水果湖街道东亭社区“班长议事会”集思广益,不仅解决了老旧小区房屋空间狭窄、闲置工具堆积的难题,居民众筹“百家工具”建“百宝箱”共享,还整合周边200余家商户资源,建成“千事达”线上15分钟便民服务圈。

  全过程人民民主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居民的一扇扇“心门”,激发居民参与意愿。

  6年前,华锦社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创新“三微三治”工作法,催生出一批居民自发组成的“社区规划师”“社区监理师”“社区调解师”。2021年,该方法获得全国市域社区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如今,这些“规划师”“监理师”“调解师”也出现在武昌的各个社区、楼宇、商圈里,主动共建共治、让利让地、筹资筹力、投工投劳。

  水果湖街道张家湾社区,居民协商拆除部分废弃花坛,整合利用零散空间新增40多个停车位;

  南湖街道宝安社区“共享书屋”里,7000多册图书均由居民自发捐赠;

  保利广场的红领驿站则是各家企业主动提供场地、捐赠设备、搬来沙发“众筹”而来……

  2022年,武昌区试点“完整社区建设”,通过开展“寻找社区规划师”活动,汇聚“民智”,不断聚焦“一老一小”需求,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在“社区规划师”的建议下,粮道街道东龙社区将省高法宿舍多年闲置的500平方米架空层,改造为老幼共享公共休闲空间;粮道街道昙华林社区打造了覆盖70余位老人和周边商户用餐的共享食堂,解决老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

  目前,武昌区打造共同缔造项目578个,其中,“微改造”项目132个,“微空间”项目79个,“微服务”或“微治理”项目207个,“微心愿”项目160个。此外,还新增160个协商议事空间、140个文体活动设施空间及73个共享花园。

  “基层治理新力量”实现“小事不出社区”

  夏日炎炎,外卖小哥连绍宇又迎来一年中最艰苦的送餐季节。

  在位于武昌区黄鹤楼街道的新就业群体驿站里,这名肤色黝黑的青年将手机续上电。一杯冷饮下肚,凉意顿生。

  这里是武昌区15个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中的一个。

  有了归属感的“小哥们”,正汇聚成一股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

  黄鹤楼街道“骑士帮志愿服务队”、中南路街道“红色骑士志愿服务队”、中华路街道“红巷工友志愿队”、徐家棚街道“徐侠客志愿队”……

  “小哥们”在走街串巷中,也为社区提供着助老服务、宣传服务、报事服务。

  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构建基层治理的共同体。

  2020年,在社区指导下,昙华林成立商户联盟,并相应成立商户志愿服务队,定期组织商户、居民、游客对社区工作、管委会服务开展测评,提升昙华林的服务质效。

  这是武昌区分类整合辖区养老托幼、家政维修、餐饮超市等企业和商户力量资源,成立的18个治理“联盟”中的一个。

  近年来,武昌区在街道大工委下设62个专委会,引入更多部门、组织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区域治理。社区大党委整合辖区资源,发挥群团组织纽带作用,共同解决基层治理难题。今年4月以来,全区142个社区与下沉单位商定共建项目1101个。

  中华路街道在户部巷成立综合党委,商、居、企共谋共建共管,通过资源互换为300余家商户装上了燃气报警器,解决了用气用电安全等一系列难点痛点问题。

  中华路街道都府堤社区组建“锦绣坊妇女微家”,传播汉绣技艺,带动残疾人等困难妇女群体就业创业;建设全省示范区域性职工之家,融合“幸福厨房”、爱心托管班、职工大讲堂等特色项目;“红巷爷爷”“红巷苗苗”群众队伍常年义务讲解传承红色文化。

  中南路街道中建社区长华宿舍水泵设施老旧,居民无法正常用水,街道和下沉单位湖北省水文水资源中心与居民协商后,设计供水方案,新建了1.2吨容量水箱,更换2台新水泵。

  黄鹤楼街道彭刘杨路社区大党委整合单位、企业资源,将省检察院免费提供的闲置用房改成居民自管的党群驿站:“就业超市”提供免费就业服务、“江城丰巢”服务新就业群体、“健康小屋”专家定期坐诊,“沉星课堂”供下沉党员服务群众……

  甲级写字楼与老旧小区的“双向奔赴”,同样是武昌区探索集聚区和社区融合发展的一个创新之举。

  水果湖街道姚家岭社区因临时停车场拆除,居民只得将私家车并排停放在道路两侧,造成道路拥堵。经多轮协商议事,周边的甲级写字楼长城汇写字楼拿出80个机动车位供周边居民车辆使用。

  开展共同缔造试点工作以来,武昌区整合职能部门,不断完善呼应“数据链”,构建“发现、解决、评价”的治理闭环,为全区14个街道、142个社区累计办理1.4万件各类民生事项,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稿件来源:武汉市武昌区委政法委


原文链接:http://www.hbcaw.gov.cn/syzl/48833.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资讯网 fz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2908、010-56212745,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