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既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其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重在建设、难在依法、贵在坚持。近年来,湖北省政法机关深刻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重要论述精神,始终秉持谦抑、审慎、文明、规范的执法司法理念,创新各项制度举措,解决企业发展之困,实现企业预期之稳,全力营造稳定、公正、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我省先行区建设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法院+调解+仲裁”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今年,某科技公司因拖欠银行贷款被起诉至洪山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委派到武汉商事仲裁调解中心,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调解中心对接武汉仲裁委员会,以仲裁裁决的方式化解当事人的纠纷,双方拿到了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
洪山区法院调解员开展工作
2022年底以来,武汉市洪山区法院积极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秉持“多元化解纠纷,诉前调解先行”的工作理念,构建“法院+调解+仲裁”的多元解纷新模式,把大量矛盾有效化解在基层,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化解、实质化解。先后将28起涉企民商事纠纷移送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裁决,总标的额达560余万元,为当事人节约诉讼费用8万余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洪山区法院与湖北省预拌混凝土协会签订《共同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备忘录》
一是深化一网通办。洪山区法院以“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为目标,全面推进诉讼服务中心转型升级。法院积极推广使用湖北移动微法院、人民法院送达平台、人民法院保全平台、律师服务平台等线上平台,向企业提供自助缴费、在线调解、12368热线等便民服务,畅通窗口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等多样化诉讼渠道,全面落实立案登记制,实现“线上+线下”立案服务无缝衔接,努力节省企业立案成本。二是推动协同治理。诉讼服务中心加入多元调解纠纷的渠道,争取矛盾解决在诉前,广泛宣传“法院+调解+仲裁”的创新模式,在当事人来法院起诉时,提示其可选择仲裁方式解决,多元化解纠纷。与仲裁委员会建立对接,仲裁人员在法院设置驻点工作室,在纠纷进入法院转入诉前调解程序后,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仲裁解决纠纷的前提下,提交仲裁委员会仲裁,仲裁委员会依法向当事人出具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仲裁裁决书。三是完善司法服务。部分企业担心司法公开信息会对企业的投融资产生影响,而在该模式下,调解协议、仲裁文书不上网,可以使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贸易活动不会因在解决纠纷中被泄露,从而失去应有的商业机会、市场信誉、信息资源和业务前景,充分筑牢商事主体保密防线,以司法引擎激发营商环境“新动能”,用实际行动便民利企,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检企联络站”架起安商惠企“连心桥”
黄陂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访湖北潇湘川海门业有限公司
“生产经营中有没有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是否存在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我们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展‘点单式’授课活动……”走访中,黄陂区检察院的检察官认真询问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详细了解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司法诉求,为企业梳理、排查潜在风险点。同时,向企业发放检察助企宣传手册,宣传涉企案件办理、涉案企业合规改革等工作职能,征求企业负责人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
黄陂区检察院与区工商联共建检企联络站
2022年,武汉市黄陂区检察院与黄陂区工商联建立全市第一个检企联络站,共同签署《关于建立健全优化营商环境沟通联系机制的实施意见》实现与区工商联信息共享,为服务企业搭建沟通桥梁。建立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精准发力,线上与区工商联“检企e站”进行深度链接、资源共享;线下以“检企联络站”为载体,定期派出检察官联系走访,进一步畅通与企业联系渠道,积极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打好服务保障组合拳。
一是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黄陂区检察院与工商联加强联系与合作,会商、研判、分析涉企发展的重大法律问题和司法保障问题,共同优化营商环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工检涉营商联席会议,通报区内涉营商涉法相关案件及需协商解决的重大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二是依托检企联络站搭建桥梁。黄陂区检察院和区工商联派专人负责联络站沟通、协调工作,搭建微信服务平台和微信群,开展线上解答,主动问需于企、问计于企,深入了解企业司法诉求。三是建立健全服务机制。黄陂区检察院完善市场主体诉求反馈机制,充分发挥“12309”检察服务中心作用,对控告、申诉和举报的信访件严格做到“七日内程序性回复,三个月内实体或结果答复”。在案管服务中心建立办理涉市场主体案件“绿色通道”,对相关案件从受理环节开始进行标注,及时流转,建立案件“繁简分流”、专人办理机制,加强与法院的沟通,通过速裁或简易程序,最大限度减少市场主体诉累。
“首违不罚”让企业感受执法温度
“请把车辆停入停车位”“您的车辆影响通行,请立即开走。”近日,在保康县城区,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劝导声。大货车司机王师傅收到一条短信,上面写道:“×××车辆驾驶员,您的爱车于2023年×月×日在×××路段未按规定停放……对您本次违法停车按照‘首次违法警告’处理,请将车辆立即驶离或按规定停车,再次违法停车将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保康县公安民警在村道上对矿车例行检查
襄阳市保康县公安局坚持将柔性执法,严格落实“首违不罚”制度,有效解决企业的难点痛点问题,让公安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为护航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据统计,2023年以来,外地客商在保康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0个,一季度开工建设达17个。
一是“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单、城区张贴公告、电子屏、新闻播报、“送法进企”等方式进行线下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一抖”等新媒体进行线上宣传,公布“首违不罚”清单。二是短信+告知,全时空提醒。升级改造城市违停自动抓拍系统,对企业和市场主体在非停车位停放车辆时,沿街电子大屏显示违停车辆车牌号码,车主手机收到短信提醒,在5分钟内驶离的车辆,系统不会记录违停行为。车主收到提醒后,5分钟未驶离的,系统抓拍比对,6个月内没违停记录的,实行首违不罚,同时短信告知车主。今年以来,交警部门共向车主发出短信提醒1509条,民警现场提醒告知300余次。三是绿色通道+潮汐管理,全过程推进。交警部门靠前服务,将货车城区通行许可证办证点由城区中心路段转移至出城路口执法检测卡口处,解决了货车司机办理城区通行证不便的问题。同时,城区实行潮汐停车管理,当日20时至次日7时,车主可将车辆按序停放在中心城区道路未划停车位的两侧,解决了个体商户因经营停车难的问题。四是增加车位+降低收费。在推行首违不罚的同时,保康县公安局协调相关部门在进出城附近新修3处停车场,可供350辆大型货车停放;在城区又规划建设了5处停车场750个停车位;同时开放行政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停车位1600余个。针对货车司机不愿意将车辆停放在停车场,而是停放在城区高速路口路段问题,保康县公安局联合城管、交通运输、国投公司等部门,协调货车专用停车场收费由原来的全天20元降至10元,不足一天的按每小时0.5元收费,此举降低商户成本,助力运输企业发展。
“法治体检”呵护企业健康发展
“律师主动上门提供法律服务,不仅解答实际法律问题,还帮我们找出生产经营中的风险点,让我们企业发展更有信心了。”湖北西塞山工业园区某民营企业负责人说到。黄石市司法局组织辖区内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常态化深入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活动,通过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梳理和查摆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和易发的法律问题,提出预防风险和解决纠纷的建议,开出“体检报告单”。
铁山区司法局联合区工商联在劲牌持正堂药业有限公司开展企业风险防范专题普法讲座
近年来,黄石市司法行政机关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导向,深入开展“法治体检”等活动,直面企业困扰、解决群众烦恼、打通服务梗阻,不断提高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营商环境改善。
一是创新服务机制。在全省首创小微企业共享法律顾问机制,组建黄石市小微企业共享法律顾问团,为新产业、新业态以及科技创新型小微工业企业提供“一站式、低成本、订单式”的法律服务,目前已在全市10家小微企业孵化器平台建立共享法律顾问工作站,有效提升了小微企业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二是深化法治服务。全市16家律师事务所与16家商会签订了法律服务协议,黄石市司法局荣获全省“工商联与司法行政机关沟通联系机制优秀共建单位”。举办2023年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启动式,律师代表与企业代表签订了2023年免费法治体检委托合同,连续两年为该市150家重点民营企业免费开展法治体检,覆盖率达100%,均出具了体检报告。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法律服务行动,在工业园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或法律服务团。三是定制普法服务。2023年,创新建立“定期制作普法菜单、接受企业点单、按需分配派单”的精准普法工作机制,制定企业普法需求调查问卷,在2023年“法治体检”活动启动式上向参会企业家发放,准确把握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和法律需求,为企业提供常态化、精准化、高质量法律服务。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服务提升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湖北政法机关将始终践行以降低司法成本为核心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要求,进一步创新制度举措,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的时间成本、费用成本、维权成本,最大限度降低司法行为对市场主体的负面影响,以高效优质的执法司法工作,为护航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