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资讯网!

法治资讯网

网站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今日关注 > 严守生态底线 擦亮发展底色 普洱市以高质量监督守护景迈山古茶林

严守生态底线 擦亮发展底色 普洱市以高质量监督守护景迈山古茶林

发布时间:2023-09-25 来源: 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片古老而神奇的茶林从此拥有了世界级的名片,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回望13年的申遗路,这份瞩目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普洱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离不开全市上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刻认识,离不开全市党员干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加大力度、落实落细,加快推进生态立市、绿色发展,让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聚焦推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各项工作落实落地,普洱市纪检监察机关按照中央、省、市关于申遗工作的安排部署,立足职能职责,不越位、不缺位,持续加强对申遗工作的跟进监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守护好这个“活态”文化遗产,以高质量监督推动景迈山古茶林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

  “申遗工作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不在一朝一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任任党员干部身体力行、日复一日地去践行、去推进。”该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自2010年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以来,该市纪委监委成立监督小组,制定关于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方案,按照“2+1+1”联动机制,由市纪委监委牵头,整合市、县、乡三级监督力量,常态化负责跟进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及相关责任部门履职尽责情况。

  同时,聚焦申遗工作推进情况,制发关于普洱景迈山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纪律作风监督工作方案,与文旅、住建、农业农村等行业部门协同发力,联动开展“双随机”“体验式”“点穴式”监督检查,督促各级各部门充分做好打持久战、打硬仗的准备,克服疲劳情绪,克服思想上的麻痹,真抓实干,竭尽所能做好申遗相关工作。

  “我们景迈山古茶林也曾短暂走过‘弯路’。”澜沧县惠民镇芒景村一位老人回忆道,当时大家也试种了高产台地茶,不过实践证明,茶叶产量虽然上去了,却卖不上价钱,甚至滋生出一系列次生问题。

  为了保护古茶树,聚焦协调配合不到位、保护和管理之间的突出矛盾等问题,该市纪委监委督促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指挥,县委、县政府具体落实,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申遗专家团队积极配合的运行机制,采取“一月一上报、一周一调度、一日一例会”的方式推进景迈山环境综合整治、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等工作落实。

  目前,普洱市相继修订出台《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等针对古茶林保护的专项法律3部、规章制度7部,完成对现行177项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整理工作。

  如今,徜徉在景迈山,“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景观结构已然形成。

  该市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双组长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等机构,制定出台《普洱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普洱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绿色经济考评体系和考评办法》等制度,强化绿色发展导向,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聚焦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思茅区结合思茅河流域实际情况,优化布设72个水质监测点,全过程跟踪监测思茅河及8条支流河道水质,河湖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上,景东彝族自治县先行先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专项监督,以一轮专项监督检查、一批线索集中处置、一批问题集中整改等“七个一”为抓手,形成“闭环式”监督,推动全县从“靠山吃山”到“爱山护山”再到“育山富民”的转变。

  建立绿色政绩考核、绿色金融、绿色检察等制度,发行全国首支绿色发展基金,成立全省首家绿色经济担保公司,在全省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起全省首例生态环境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的13年,也见证了普洱市生态保护意识的转变,造就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目前,普洱市有18个自然保护区,全球三分之一的西黑冠长臂猿、二分之一的野生亚洲象在普洱安家,印度野牛、圆鼻巨蜥等珍稀物种重现普洱,一幅“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绿美普洱画卷徐徐展开。(廖翌含)


原文链接:http://www.ynjjjc.gov.cn/html/2023/yunlingyaowen_0923/12341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资讯网 fz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2908、010-56212745,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