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XX银行,3.5厘的信用贷款有需要的吗?”
“你好,我这边是XX房产中介,最近还有购房需求吗?”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曾经接到过这些骚扰电话,那我们的电话号码是怎么泄露的?是谁偷了我们的个人信息?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吧。
2019年6月至10月间,被告人翁某某在从事房屋买卖、租赁中介服务时,通过向他人购买及交换等方式收集带有公民个人信息的“楼书”,包括楼盘小区、门牌号、户主名字及电话号码等,以向他人推销房产资源。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被告人翁某某通过微信联系等方式将带有公民个人信息的“楼书”贩卖给他人,从中获利约人民币30000元。经审计,被告人翁某某持有“楼书”32份,“楼书”内含有效公民个人信息21452条。案发后,被告人翁某某退出违法所得人民币30000元。
连江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翁某某为牟取非法利益,违反国家规定,非法获取并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数量达21452条,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综合考虑被告人翁某某的犯罪事实、情节及悔罪表现,依法可以适用缓刑。判决被告人翁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0元。被告人翁某某退出的违法所得人民币30000元,予以没收。
法官说法: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越来越多人享受到了网络带来的“数字红利”,与此同时,安全风险也无处不在,个人信息保护显得尤为重要。2021年,我国出台了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综合性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大家的上网安全、隐私保护、权益保障,加上了一把“法律锁”。
(林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