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第三方调解组织“自信调解工作室”,将调解制度的柔性与法制规则的刚性有机结合,实现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的生动写照,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贡献了力量。
举贤用能,来事就办事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强化第三方调解力量建设,整合资源、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组建一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民调解队伍,推动形成了“诉调多元化、矛盾身边解”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是乡贤助力先行一步。“调解工作始终要坚持公平公正,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已年逾古稀的“老乡贤”宫自信,自2014年担任“自信调解室”首席人民调解员以来,凭借公平公正的信念,社会贤达的影响,接地气的调解方式,共接待来访群众1822人次,成功调解达成协议174件,调解标的额2900余万元,用平凡而又坚实的工作为社会平安筑牢了第一道防线。
二是齐抓共管快人一步。工作室结合“一警三专N员”机制,将驻村民(辅)警、路长、治调主任、网格员、护林员、保洁员等群众力量纳入第三方调解资源,充分发挥其亲缘、人缘、地缘优势,通过“有事上门促促和,无事串门聊聊天”的形式,广泛收集民情民意,调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用老百姓的方法,平老百姓的事儿。
三是追根溯源深思一层。对排查上报的矛盾线索,工作室坚持“查从严、核从实、处从慎”的工作原则,进一步整合政法、综治、司法、公安等调解力量,对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对诉求无理的教育到位、对生活困难的帮扶到位、对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确保矛盾纠纷就近、就地、就快前端化解。
情法相融,有事不怕事
调处纠纷,“法”字为先,“情”字托底,工作室始终坚持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不断在“法、理、情”中寻找结合点,让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得到妥善解决。
一是法律为本,以法喻人。工作室始终本着“为政府排忧、为百姓解难”的宗旨,严格依法调解,对调解适用的法律条文、调解协议等内容严格甄别,对调解申请、案件受理、调查取证、到庭调解、协议执行等全过程做到公开透明,做到程序规范、内容合法,真正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二是说理为先,以理服人。对调解中群众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工作室坚持“认真倾听,细心调查,真情说教,明析法理”的原则,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遇到债务纠纷就讲欠债还钱的道理;遇到邻里纠纷就讲与邻为善、互帮互让的道理;遇到薪资纠纷就讲农民进城打工挣钱不易的道理;遇到伤害纠纷就讲两败俱伤、息事宁人的道理,进而营造“退一步海阔天阔”的和谐氛围。
三是真情为要,以情动人。面对来访群众,工作室总结归纳“不迎合、不对抗、慢慢说”工作法,本着“主动、热情、积极”的态度,坚持“搭梯子、递凳子、开药方、解心结”的方法,耐心倾听、合理分析、循循引导,用接地气的土味语言说服调解各方、化干戈为玉帛。几百起纠纷未出现一例矛盾激化和上访案件,得到了上级和群众赞誉。
情系群众,遇事能了事
调解工作线多面广、专业性强,需要强有力的知识储备和群众基础作支撑。工作室一直秉持着“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纾民困”的原则,真正让群众带着意见而来,带着舒心而返。
“一个笔记本”强本领。调处纠纷,首先要吃透政策,在工作室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对政法、信访、维稳、禁毒、反邪等工作的政策摘录和解释近6万余字,纠纷事由和当事人情况也在记录中一目了然,为成功调处纠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一张婆婆嘴”解难题。调解过程中,工作室善用“一张婆婆嘴”,说群众话、安群众心、解群众难,将心比心、耐心开导,帮他们把“方法路径找足、政策法规用足”。夫妻不和睦,工作室充当“和事佬”,直说得两口子喜笑颜开。其他纠纷面前,工作室又扮演“大律师”的角色,用有理有据的调解成功化解群众“气不顺”“理难平”“访不断”等问题。
“一条飞毛腿”纾民困。工作室始终坚持“克服困难也要上、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原则,在崎岖山路上、在泥泞不堪的乡间小道里风雨兼程,用“一心为民”的辛苦系数换来了群众的满意指数。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政法委/供稿)
稿件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