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加入法治资讯网!

法治资讯网

网站首页

当前所在:首页 > 法治专题 > 处对象给女友买的车,分手了能要回吗?

处对象给女友买的车,分手了能要回吗?

发布时间:2023-11-10 来源: 江苏长安网 作者:佚名

  

  

  处对象时给女方买车,工资卡交女方支配……分手了,花出去的钱,能要回吗?近日,南通市海门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恋爱、同居期间的财产纠纷。

  

  案情简介

  现年55岁的老王是南通某物流公司电焊工,丧偶后一直单身。儿子成家后,形单影只的老王在朋友的介绍下于2022年6月27日认识了离异的陈女士。虽因工作异地分居,但双方感情火速升温,陈女士常去南通看望老王。7月初,陈女士以双方分居两地、交通不便为由,提出需要购买汽车。为满足女友心愿,老王于7月3日微信转账7万元给陈女士。次日,陈女士自行前往4S店购得大众牌汽车一辆,除首付款68000元外,余款60000元以无息贷款方式按月给付,月供2500元。车辆登记于陈女士一人名下。

  7月中旬起,双方开始同居,并添置了床、家电、棉被等,甚至对老王的房屋阳台、浴室进行了装修。如新婚燕尔般,小日子似乎越过越有味了。期间,老王不仅帮陈女士偿还了前三个月的车贷,甚至将工资卡也一并交出,由其支配用以双方生活开销。

  奈何爱情如同烟花绚烂般稍纵即逝,热情来得快,去得也急。11月中旬,因经济纠纷,陈女士提出了分手,双方的恋爱关系就此画上了句号。

  分手时,陈女士认为购车款是老王赠与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不应返还。对同居期间的其余经济往来,陈女士认为均已用于共同生活。此外,已支付老王23200元做了了结,故不愿再支付。

  可老王认为,双方以结婚为目的才给付购车款。现未结成婚,理应返还。此外,同居期间,陈女士多次私刷其工资卡购置私人物品共计37800元。双方的经济账并没有算完。多次协商未果后,老王到海门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令陈女士返还购车款70000元、工资37800元、微信转账9500元、现金2800元,合计120100元。

  法院判决

  海门法院经审理认为,该案系符合结婚登记条件的男女在恋爱、同居期间发生的财产纠纷。此类案件,双方交往期间财产往来频繁、性质亦较为复杂。

  一般而言,在恋爱期间为了增进感情而赠送礼物或支出金钱的经济活动属于赠与,且赠与后不予撤销。但一方以共同生活或结婚为目的,发生的大额钱款或财物给付具有彩礼性质,为附条件的赠与。当共同生活不能维系或结婚条件不能成就时,应结合钱款的给付目的、数额、实际用途,给付人的经济能力、真实意思表示,双方是否同居及期间长短等因素酌情决定是否返还及返还的数额,以妥善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该案中,为方便共同生活、满足通行之需,老王出资供陈女士购置汽车。作为普通的工薪阶层,所转7万元数额较大。结合购车用途,该转账行为符合为共同生活所为的附解除条件的赠与。该法律行为与一般意义上的无条件赠与性质不同。双方已事实同居,但期间较短,故对购车款,陈女士应部分返还。同居期间,对老王房屋的改造装修属于对其个人房屋的添附行为,房屋及室内添置家电、家具、生活用品等仍归老王所有,相应花费应从共同生活消费账目中扣除。此外,部分钱款给付系老王在恋爱期间表情达意所为的赠与,不再返还。另扣除老王主张现金给付却无事实依据的钱款、陈女士于诉前实际返还的钱款,海门法院判决陈女士返还老王3万元。

  法官提醒

  恋爱期间一方对另一方给付款项的性质,应当根据双方当事人当时的具体关系、转账的具体情况以及习俗综合认定。

  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赠送给对方的财物可比照赠与关系处理。若一方借婚姻关系向另一方索取财物,如同居时间不长,或者因索要财物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解除同居关系时,可酌情返还。

  同居期间,双方应尽量避免大额财产的往来,必要时可通过协议明确同居前的各自财产、同居期间购置的财产性质、归属。以免蜜恋时不分你我,分手时却因经济纠纷反目成仇。


原文链接:http://www.jszf.org/zyyg/jscawq_320/nantong/202310/t20231031_9255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资讯网 fz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3382908、010-56212745,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