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问需,实打实靠前,面对面解纷,一对一服务,哪里有司法需求,哪里就有法官。黑龙江建三江法院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按照省法院“一要二统三抓实”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四化四解四到位”诉源治理新格局,让大量矛盾纠纷化在源头、解在诉前、消在萌芽。
“多亏了调解室,这事儿没跑法院就解决了,感谢你们帮忙解开了我和我家孩子心里的疙瘩!”因不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七星农场社区居民李大爷欲诉至法院。
原来,李大爷与妻子于2001年离婚,两名子女与母亲共同居住。李大爷再婚后,这两名子女因此不愿照顾李大爷。目前,李大爷要求这两名子女支付赡养费。
起诉前,李大爷想起在七星社区公示栏上的法官联系电话,就拨通了电话。
“正好我一会儿要去社区普法,大爷您先别着急,咱们在七星社区当面聊聊这个事儿,保证给您合理合法解决。”邹法官听取了李大爷的诉求后,与李大爷约好了调解时间。
调解过程中,邹法官向当事人详细阐明了相关法律规定,社区网格员、调解员从“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家和万事兴”的角度进行劝说。经过几轮的调解,历时近2个小时,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李大爷自愿放弃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请求,两个子女承诺担负起照顾父亲后续生活的责任,平时生活中给父亲更多的关心。父亲和孩子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甚至聊起了家常,边聊天边离开了社区。此次纠纷的成功调解避免了父亲和子女对簿公堂,挽回了即将破碎的亲情。
“对赡养案件的处理,不能就案判案,更重要的是找到矛盾根源,化解亲情危机。社区‘调解工作室’作为解决家事纠纷的重要阵地,是我们实现矛盾纠纷前端预防、实质化解、长效治理的重要举措。”七星社区包联法官邹明华说。
建三江法院院长周波介绍:“建三江法院构建‘全域式’诉调对接模式,在院机关诉讼服务中心及7个派出法庭建8个诉前调解工作室,并联合辖区农场建15个调解站,形成‘8+15’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调解工作室’的创建让大家有了更多选择,‘下沉式’解纷能帮老百姓低成本、高效率解决问题,同时也有效减缓了法院审判压力,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今年以来,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实能动司法工作理念,建三江人民法院以局直地区13个社区为依托,由院庭长带头组成包联队伍,“一对一”对接社区,主动融入网格,与网格员工作群共进、信息共享、纠纷共治,实现“一社区一法官”全覆盖,构建“在家门口”的融合化解纷体系,让辖区群众感受到司法服务触手可及。
建三江人民法院将包联社区法官的姓名、照片、职务和联系方式,在13个社区场所予以公开,方便人民群众随处可见、随时联络。与此同时,包联法官全面摸排掌握包联社区近来矛盾纠纷的种类、数量、成因及化解情况,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支持、调解指导、司法确认、普法宣传”五大模块支持,“精细、精心、精准”发力,问需于民,取信于民,压实责任,定期服务,让人民群众的解纷成本更少、时间更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七星农场社区书记谭景文说:“法官们经常深入社区,走进居民家门,在‘家门口’解决纠纷,纠纷结了、事也了了,居民心里的疙瘩也都解开了。”
截至今年10月底,建三江人民法院新收民事案件同比减少17.09%,诉前调解成功3552件,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55.66%。
法官靠前一步,司法更有温度。建三江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省法院“一要二统三抓实”工作思路和“四化四解四到位”诉源治理工作新格局要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供更“接地气”的服务举措,提升“一社区一法官”工作机制的靶向性和实效性,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