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快速城市化的新城,襄阳市东津新区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增加、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多元化,传统社区治理面临新的风险挑战。东津新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运用“党建引领+矛盾化解”模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结合“四下基层”要求,在一线化解矛盾纠纷,为群众创造和谐稳定的幸福环境。
探索“多联互通”的调查研究方式,倾听基层声音。一是线上“云”收集,基本情况了然于心。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认真收集群众留言、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让辖区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上报自己的诉求,通过后台操作实时收集问题和建议,大大降低了居民时间成本,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二是线下勤走访,入户核对查实情。安排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党小组长定期深入小区楼栋、小组房前屋后进行走访,摸清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对照收集的“问题清单”,及时入户走访核实,将群众反映的问题集中统计分类统计,按干部职责分工“派单”,志愿者、民辅警协助解决,真正将问题解决落到实处。
创新“多方交流”的现场办公模式,摸清群众诉求。一是带着问题下访,深入贯彻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领导干部带着问题下访,现场倾听、现场办公、现场解决,认真倾听群众诉求、及时协调处理,在与群众互动过程中,合理合规合法解决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二是巩固调处成果,做好调处问题的回访。严格按照“谁调处、谁回访、谁负责”的原则,通过定期入户走访、电话回访等形式,对已调解的矛盾纠纷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回访,防止已化解的矛盾纠纷出现反弹、反复。
践行“共同参与”的信访接待方法,解决实际困难。一是社区分层治理,多方参与。社区以“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1小区划分1个单元网格,建立“社区党委统筹—小区支部联动—党员、志愿者参与”的服务体系,镇办领导、社区书记在小区办事大厅、社区服务中心接待来访群众,发挥警务室联动协同作用,在志愿者互帮互助中找寻解决问题新路径。二是农村群防群治,共同协作。在基层农村,不断完善“1+1+1+N”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实现“一网多能、一格多能”目标,打造“村治保主任、社区民警、一村一辅警、网格员、信息员、法律顾问、‘五老’、志愿者”共同联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格局,群众有问题、干部来接访,确保支部下沉、党员引领,领导干部发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处理,发挥好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
实现“共建共享”的政策宣传成果,巩固办事成效。一是变服务为互助,提升参与号召力。成立专业志愿服务队伍,调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邻居和居民发挥特长、相互帮助,好的成果共同分享,群众口口相传的“好口碑”进一步加强了宣传效果,促进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是展现服务成效,共享和谐成果。推进小区“双报到”与志愿服务有机结合,设立互助积分兑换处,增设多功能群众参与的调解室,“多方互动、良性循环”,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共同参与寻求解决问题最优解,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最终,群众在接纳、互助中解决问题、收获肯定,实现共建共享和谐美好生活的良好局面。
(襄阳市东津新区(经开区)平安办胡延睿)
稿件来源: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