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公共法律服务的新主战场。近年来,马鞍山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系列活动,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以高质量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护航乡村振兴。
优化服务方式响应新需求
“现在办公证不用到处跑,远程视频为我们节约了很多时间,实在太方便啦。”刘女士因资金周转需要出售一套夫妻共有房产,但其丈夫因客观原因无法到达办证现场。在该市公证人员的指导下,刘女士与丈夫在线提交了委托公证的材料,用时不足半小时,便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完成了委托卖房公证手续。
足不出户办成事,正成为公共法律服务便民惠民的新常态。为了给广大农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该市深化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融合发展,通过窗口集中、事项集约、服务集成,“一站式”受理和解决乡村群众法律服务事项。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市、县(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7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48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561个,在“安徽法网”开设店铺137个,实现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融合全覆盖。
与此同时,该市开通了远程视频公证,在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设立公证咨询联络点,提供“网上办”“就近办”公证服务,并为困难群众减免公证费。今年以来,累计提供“网上办”“就近办”公证服务191件,为困难申请人减免费用5.7万余元。
拓展服务范围提供新供给
“要不是法援律师的帮助,我们的土地可能还在荒废。”近日,通过法律援助渠道,含山县某村民组顺利解除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并取得了当初约定的土地流转费75000元,切实维护了农民切身利益,避免了土地闲置。
为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的作用,解决农民关切的土地纠纷问题,该市不断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将申请标准提高到该市最低工资标准,将土地纠纷等涉农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
针对农民工讨薪难问题,该市各法援机构开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遵循“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指派、优质服务”的“四优”原则,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待遇等案件,无需提交经济困难证明材料。积极与劳动、住建等部门协作,建立信息互通机制,一旦涉及维护农民工权益尤其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重大案件,可以通过劳动仲裁、劳动监察等多种方式,形成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强大合力。
今年以来,该市办理涉农法援案件598件,为特困供养人员、低保对象等群体免除经济困难审查31件,帮助农民工讨薪170人次,共计讨薪425万元。
延伸服务链条满足新期盼
“法律顾问就在我们身边,有什么问题都能找他聊聊,再也不会堵在心里了。”在和县望江村,汤维林律师与百姓围坐一圈,面对面答疑解惑。临别前,汤维林与村委会工作人员搭建了交流群,约定通过“指尖上”的咨询服务,及时回答村民们的法律困惑。
群众期盼在哪里,公共法律服务的链条就延伸到哪里。该市推深做实村居法律服务工作,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项目开展“法治体检”,持续深化“法润乡村社区”专项行动,依托“法律明白人”、村居法律顾问、普法志愿者,大力宣传民法典、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全市561个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今年以来,村居法律顾问累计为村(社区)提供服务2193次,协助村(社区)委员会修订村规民约57件,开展送法进乡村、法治文艺演出进乡村等普法宣传活动278场,村居法律顾问成为基层治理的“法律智囊”。
法治乡村建设新格局初步形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法治基石。全市成功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2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16个,规范培育“法律明白人”2334人。
记者 周莹莹 通讯员 雷坚雄 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