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右二)正在调解纠纷(澄迈县司法局老城司法所供图)
“现在还差多少钱没有支付到位?你放心,我这就帮你催问。”10月19日上午,澄迈县老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朱江安抚过群众后,放下电话,又拨打了另一通电话……
说话干脆利落、办事尽心尽责,干了12年调解工作的朱江,一聊起调解工作,话匣子便停不下来。12年来,朱江凭借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执着热爱和对辖区群众的满腔热忱,奋战在调解工作一线。近日,他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面对面+背靠背”
打开当事人心结
“公司现在给我们的工钱变少了!和之前签的劳动合同不一样,这样不行!”有一次,50多名工人来到澄迈县司法局老城司法所,情绪激动地表示,公司未经工人们同意,无故降低他们的工资。了解情况后,为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朱江立即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经过几轮沟通后,公司方认识到了自己处理方式不妥,同意还是按照原方案来执行工人的工资,工人们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一场薪资纠纷得以顺利化解。
“人民调解绝不是‘和稀泥’,而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心中有杆秤,为遭遇纠纷的群众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解决方案”。结合“枫桥经验”,朱江总结了自己多年调解工作经验:“我们首先会让纠纷双方‘面对面’,各倒苦水,各说诉求。即使发生争吵,也能从争吵中把握矛盾焦点,了解双方想得到什么。”
朱江告诉记者,在对事情和矛盾点充分了解后,会分别约谈一方,“背靠背”地调和,以解决问题为共同目标,找出突破口,劝解双方各退一步,一步步退下来,“共识”就出现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调解都能一次成功,有时候要反复多次给双方做工作,但也有最快半小时就可以解决一起纠纷的时候。”朱江自豪地说。
现场调查促和解
公平正义看得见
事厘清了,理讲明了,当事人的心自然就敞亮了。因此,人民调解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理性判断是非曲直。
2011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朱江来到老城司法所工作,由于没有任何调解经验,每当有群众找上门时,他一度压力大到晚上都睡不好觉,一直在思索如何帮老百姓解决问题。从那时起,朱江开始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十多年来,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一直坚持学习法律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调解能力。
一支笔、一本笔记本、一部手机……为确保群众在调解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朱江还经常行走在赴现场调查的路上。
朱江介绍,有些纠纷如涉及土地、坟墓迁地之争,一定要去现场实地调查了解,调解时才有底气,才更加公平公正。
“有一次,有农民工在工地干活被堆放在墙角的瓷砖砸伤,这种情况肯定要去现场调查,因为不管是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还是听当事人描述,都无法准确还原当时发生的情况,只有去现场实地调查后,才能明确一些细节问题,进而开展下一步的调解工作。”朱江告诉记者。
纠纷一一化解
尽职尽责显担当
12年间,不管上班还是放假,不管下雨还是刮风,只要当事人找到朱江,他都会热情接待。
这么多年来,朱江也有感到委屈的时候。“有时当事人对我们的工作不理解,有跟我拍桌子的,还有把我办公桌上的文件全都打翻在地的。但随着调解工作的开展,他们后来都主动跟我道歉,并对调解工作表示认可。”朱江表示。
群众的认可,对朱江来说就是最大的鼓励。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存有1000多名当事人的电话号码。每次在调解工作中,朱江都会主动给当事人留电话或加微信好友,以便当事人后续有任何情况再联系处理。一些当事人在调解完毕后,一直跟朱江道谢,这让朱江更深刻地感觉到调解工作对老百姓的意义。
劳务纠纷、经济纠纷、家庭纠纷……无论是邻里间的小事,还是涉及多个领域的疑难杂症,在朱江这里总能被一一化解。“只要我们对每件事都以诚取信、持之以恒,用心用情对待老百姓,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解决不了的纠纷。”朱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