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厦门,海风拂面、风景宜人,在环岛东路海峡大剧院东侧海滩堤岸附近,出现了一群可爱的小精灵——珍稀候鸟燕鸥又来厦门了!
与此同时,一些观鸟爱好者和附近居民发现,最近堤岸上多了一道围栏。原来,思明区有关部门在此处设立了候鸟栖息地临时区域,这背后是检察生态履职的力量,也是思明区人民检察院预防性公益诉讼检察履职的一次创新探索。
发现线索,志愿服务与公益诉讼联动
厦门市观鸟协会会长彭志伟是思明区检察院“益心为公”平台的一名志愿者。在与检察官交流时,彭志伟提供了这样一条线索:每年5月至8月,燕鸥经常在环岛东路海峡大剧院东侧海滩堤岸附近休憩觅食,而这个时节堤岸的游客较多,出现了“人进鸟退”的现象,惊扰燕鸥繁衍育雏。
经进一步了解,来此“相聚”的燕鸥共有6个品种,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凤头燕鸥。此外还有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白额燕鸥、粉红燕鸥、黑枕燕鸥、褐翅燕鸥、白翅燕鸥5种燕鸥。
去年7月初,检察官与市观鸟协会志愿者一同来到环岛东路海峡大剧院东侧海滩实地考察,了解燕鸥生存环境。检察官仍记得当时的情景:“天很热,每个人都汗流浃背。远眺海面,燕鸥或在堤坝尽头歇息,或是妈妈带着宝宝觅食,温馨可爱的画面让人流连。我们也注意到,附近并没有候鸟保护的相关标识,个别市民在此垂钓,鸟类容易受到惊吓,活动受到限制。”
检察官经多次磋商了解到,思明区市政园林局亦关注到燕鸥保护工程,但由于涉及行政部门较多,且需要调研等相关依据的支持,推进过程中遇到了较大困难。
为助推思明区生态文明建设,2023年7月11日,思明区检察院正式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以督促相关行政部门积极履职。随后,检察机关委托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对鸟类品种、保护等级、人类活动影响、保护必要性和可行性等问题进行观测分析,为制定保护方案提供专业意见。
专家学者经过访问、考察并结合历史记录,于2023年10月出具调研报告。该报告显示,6种燕鸥为夏候鸟或过境鸟,主要于5月—8月飞来,栖息、繁殖于厦金海域无居民海岛,在厦门沿岸捕食、飞行。参与调研的厦门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助理教授林清贤认为,该区域已成为这些燕鸥求偶育雏的重要区域。由于游客数量较多,而鸟类在育雏期间对人为干扰特别敏感,建议采取保护措施。
圆桌磋商形成保护共识
思明区检察院努力以“保护为先、预防为主”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大成效。2023年11月23日,思明区检察院与6家行政机关举行圆桌会议,围绕设置候鸟栖息地临时区域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磋商,并考虑设置后相关保护工作如何完善。
圆桌会议赢得了共识。与会部门一致认为,考虑到燕鸥活动的季节性,可以在每年5月—8月对延伸向海面的T型堤岸设置隔离设施。其余时段,市民游客仍可漫步至堤岸,平衡鸟类的保护与人类的活动。
圆桌会议后,思明区检察院持续跟进,不仅形成《磋商意见书》向6家单位分别送达,还再次与市政园林局相关人员前往海滩调研。2024年2月至3月,由于海滩所属岸段正在开展修复工程,行政部门决定,在完成修复后,一并推进候鸟保护区域的设置。
与燕鸥“一年一会”的季节来临前,思明区检察院抓紧履职步伐,于2024年4月12日向行政部门送达了预防性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依法依规报批物理隔离事项,设置隔离设施;组建候鸟栖息地保护巡护队伍,招募鸟类保护宣传志愿者;设立宣传警示牌、鸟类科普宣传栏。在强化跨部门协作方面,检察建议明确提出,建立鸟类观测点、运用海防驿站无人机巡护、加强海域水质检测,将野生动物保护纳入社会综治日常巡查,与社区志愿服务有机结合。
“物防+人防”,检察建议得到落实
2024年4月28日,《思明区候鸟栖息地临时区域保护管理工作方案》正式出台,明确每年5月15日—8月15日,环岛东路海峡大剧院东侧海滩堤岸及周边区域将临时管控。很快,堤岸上的隔离护栏设置完毕。随着涨潮带来大量鱼虾,燕鸥聚集觅食的景象再现。
目前,根据检察建议要求,保护巡护志愿队伍已经在市政园林局组织下组建完毕,形成值班计划。志愿者们来自厦门市公安局思明分局椰风寨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思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辖区中队、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国家开发银行厦门市分行、安踏集团等,在保护区域设置期间,他们将根据潮汐规律,在涨潮前后时段加强区域巡护和宣传引导。
几天前,检察官实地回访发现,除了隔离护栏,科普宣传标识也已设置完毕,向市民游客发出爱鸟护鸟的倡议。思明区检察院还举行了“益心为公”志愿者年度工作会议,由彭志伟向其他志愿者分享自己提供线索、协助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体会。“希望候鸟栖息地临时区域的设立获得更多人的支持,我们人类‘后退’的几步,是为了成就和谐共生的美好。”检察官说。(厦门市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