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印记(三)
编者按
“法苑”副刊今日继续推出野山《历史的印记》系列散文,邀广大读者共同倾听古老四川的历史回响,触摸数千年来的文明脉动,敬请关注。
□野山
阆中古城
离开都江堰,我们折向川东北,去探访大名鼎鼎的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地处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是古代巴国、蜀国的军事重镇,有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美称。
提起阆中,有一个名字是怎么也绕不开的,那就是三国名将张飞。我第一次到访古城,就是为了张飞。其实,阆中历史源远流长,绝非三国时肇始。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路史》记载,华胥孕伏羲于此。夏代,阆中为梁州之域,商为巴方,周属巴子国。战国时,巴国因楚国所逼,于公元前330年左右迁都阆中,故有“天子之城”美名。秦灭巴后,于公元前314年置巴郡及阆中县,郡治阆中。至此,妥妥的坐实了县治。
但,阆中的声名远播却真的源于三国,源于张飞。《三国志》中只简略记载了“(先主)以飞领巴西太守”和“飞率精卒万余人……飞遂破郃”。而民间演义则精彩得多。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了暴脾气、易冲动、贪杯闯祸的“莽张飞”形象。其实,历史上的张飞是一个文武双全、高大帅气的美男子,其二女皆嫁刘禅为后,这样的张飞怎可能是莽汉?小说家给他塑造的形象是“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身披皂罗袍,胯下乌骓马,掌中一杆丈八蛇矛枪,威风八面,“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纯纯是为了娱乐大众的。
张飞在阆中镇守七年,文治武功卓有政声,被赞为“忠义爱民”“虎臣良牧”。死后,谥“桓侯”——桓作为谥号,意为能够开疆拓土、臣服远方,或能够恪敬职守、勤政爱民,妥妥的美谥!如今,张飞庙(汉桓侯祠)成为游人的热门打卡地,阆中也深深地打上了三国名城的印记。惜乎其“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积习不改,先主伐吴前竟被小人暗杀于此,身首异处。否则夷陵之战也许会是另一种结果呢!
爱君子,远小人。“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张飞给我们留下了血的教训啊!
杜甫称:“阆中胜事可肠断。”阆中不仅有“万人敌”的张飞,还是文华繁盛的“状元之乡”——唐朝有尹枢、尹极兄弟状元,北宋有陈尧叟、陈尧咨兄弟状元,“梧桐双凤”名噪一时,“阆中贡院”也成了莘莘学子的圣地。
阆中还被认为是中国春节文化的发源地。西汉时期,阆中人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恒定了春节,使得中国人有了过春节的习俗。
除了拥有张飞庙、川北道贡院外,阆中还有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观音寺、巴巴寺、大佛寺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邵家湾墓群、文笔塔、石室观摩崖造像等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到这里,你会目不暇给、流连忘返的。
当然,如果你是个“吃货”,这里也会让你大饱口福。张飞牛肉、白糖蒸馍、油茶、银鲜牛肉面、凉面、川北凉粉、红油小笼包、牛羊杂碎面安排上,再配上著名的保宁醋,你还舍得走出阆中吗?
阆中古城,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武侯祠
时光流逝,脚步匆匆,从阆中古城我们又返回成都,来探访武侯祠。
提到武侯祠,你一定会想到杜甫那首著名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但现在它已经在城内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231号。
武侯祠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庙。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也是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还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受少年时的英雄情结和父亲讲述的三国故事影响,我读过多遍《三国演义》。长大后,我知道演义多有艺术加工和虚构,又开始在《三国志》中印证索引。如此读史,兴趣盎然:始知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斩杀华雄的是孙坚而非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子虚乌有,草船借箭、空城计另有其人……
再后来,我到四川任职,圆了亲近三国故地的少年梦想,多次造访武侯祠,且多有感慨。
武侯祠由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四部分组成,内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的专殿,蜀汉其他开国元勋的塑像则分列在殿外两廊,各有14位,等于把蜀汉的班底浓缩在此了。
武将里以我最喜欢的子龙将军为首,深得我心啊!文臣中以号为“凤雏”的庞统领衔,也是实至名归的。这28位文臣武将的共同点就是两个字——忠义!
汉昭烈庙里主祀的当然是刘备了。作为“帝室之胄”,刘备一生致力于光复汉室,“欲申大义于天下”,东征西讨,南北征战,最终定鼎蜀中,实属不易。左侧陪祀的是英风烈烈、自杀殉国而名流千古的刘备之孙刘谌。至于右侧,到现在一直空着。这儿原本是刘禅的塑像,但一直有百姓将其砸烂,到宋朝时干脆取消了刘禅的陪祀地位。“扶不起的阿斗”既愧对其父,也愧对其子,是无颜陪祀在这里享受香火供奉的。
刘备殿的东西偏殿分别是关羽殿和张飞殿,偏殿门匾“义薄云天”和“诚贯金石”是对关张二人各自的历史评价。关羽殿里,演义虚构的周仓手持大刀站在关羽身后;张飞殿里,早夭且未建功业的张苞一副成人打扮侍立在旁。受演义影响太深啊!
经过“过厅”这一地点,就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武侯祠,殿门口上方的“名垂宇宙”匾额,是甄嬛的“绯闻男友”果亲王允礼的手书。
武侯祠的正殿又叫静远殿,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殿内供奉着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三代。说实在的,我对诸葛亮子孙的忠义不持异议,对他们的能力却颇有微词:邓艾偷渡阴平后,疲惫之军不足万人,诸葛瞻父子尽起成都之兵却无法战而胜之,反被邓艾斩杀,致刘禅面缚投降。太令人无语了!
在武侯祠,我以为最该关注的是一联一碑。先说一碑。此碑全称为“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距今已达1100多年,由名相裴度撰写碑文,名书家柳公绰书写,名石匠鲁建镌刻,故世称“三绝碑”。那书法与镌刻自是没得说,精品无疑。单说裴度其文,洋洋洒洒,宏篇阔论,对诸葛亮极尽溢美之言,简言之就是:同时具有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和治人之术并付诸实行的,惟有蜀汉丞相忠武侯诸葛亮一人。裴度赞誉诸葛亮是“兼齐管晏,揔汉萧张”的经天纬地之才,还不忘批评“陈寿之评,未极其能事,崔浩之说,又诘其成功”。
我不是来“踢馆”的,也没那个能力和水平。我对诸葛亮充满敬意,没有偏见。诸葛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我敬佩不已,读罢“两表出师”令我心潮澎湃。但裴度其文犯了中国文人为尊者讳的老毛病——过度神话了诸葛亮。
鲁迅曾评价,诸葛亮多智近妖。如果说这句评价主要集中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不足为凭,那陈寿的评价或许作得数:政治才能千古无二,军事才能志大才疏。如果还作不得数,那我们不妨看看对手的评价。司马懿虽感叹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却也评其为“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他是了解诸葛亮的,而且在与诸葛亮对峙中,他是最终的胜利者。
为何诸葛亮不能一统三国?毛主席一语道破:我看他至少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个致命错误:用人不当。首先是用关羽,史称“羽刚而自矜”,指其性格刚烈、自大自负,诸葛亮对此是明知且不加规劝而纵容的。一般将领是这种性格还好,但放在统领一方的大将身上,这就是致命缺陷了。可诸葛亮依然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他,最终换得“吕子明白衣渡江”“关云长败走麦城”,可以说关羽是蜀汉衰落的始作俑者,诸葛亮也难辞其咎。其次是用马谡,史称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为人却刚愎自用,与纸上谈兵的赵括无异。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明示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认定他是大才,“违众拔谡”。结果街亭一败,举国震动,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对此,三国志讲得很清楚:丞相授任无方。最后,用姜维而杀魏延。姜维是不是合格的接班人,从诸葛亮死后蜀汉的走向就可得出结论。魏延雄才大略也是世所公认的,其兵出子午谷的奇谋是否可行,现在虽依然众说纷纭,窃以为,比起谨慎有余的诸葛亮却也不失大胆进取。谋略不同,意见相左,何至于刀剑相向、阴诡杀人呢!自诸葛亮之后,“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不正是用人无方的恶果吗?
第二个致命错误:事必躬亲。为帅者当抓大放小,举重若轻。而诸葛亮却是事必躬亲,长此以往,自身精力有限难以为继不说,也限制了属下的积极性。对此,司马懿有深刻的感悟。《资治通鉴》记载:“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他准确预测了诸葛亮命不长久。最终,诸葛亮年仅五十四岁便“星落秋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怪谁呢?
第三个致命错误:过于理想化。这涉及到对《隆中对》的解读了。对此,毛主席曾批评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诸葛亮忽视了分兵的不利,理想化地以为“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结果却是荆州之军败亡,益州之众也没能出得了秦川。
再说一联。武侯祠楹联众多,最著名的当属“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对联悬挂在武侯祠诸葛亮殿正中门柱,由赵藩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撰书。此联一扬一抑,亦劝亦谏,绝不是对诸葛亮的一味称颂,很富哲理,引人深思。
好了,探访到此,该有些许感悟留下了。那就试着填一阙《雨霖铃·谒武侯祠》罢:
“一抹新绿,浣花溪畔,几竿修竹。森森翠柏依旧,锦官城内,春花如簇。忠武昭烈共祀,是君遇臣遇?匡汉祚,两表出师,一片丹心酬三顾。
“兵非好战依然战,怎阻得,天下三分路?攻心审势皆误,驱疲旅,六出平谷。北望神州,星落秋风,此恨难诉。只剩却,五丈荒原,扼腕伤情处。”
(作者单位: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