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天边泛起鱼肚白,薄雾轻柔地贴在湖面上,微风漾起涟漪。蟹农宋广平和妻子分拣完最后一笼螃蟹,划动收获满满的小船,缓缓向岸边驶去。
金秋时节,博斯腾湖螃蟹肥美、鱼群洄游,引来各地客商争相抢购;芦荡浩淼、群鸟竞飞,无数游客在诗画般的美景中流连忘返。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灌溉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孔雀河流域万顷良田,被当地群众誉为“母亲湖”。
守护好这一湖碧水,意义重大。
博湖县因湖得名,博斯腾湖水域面积占该县总面积四成多。近年来,该县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依法治湖和系统治湖的生动实践,走出了一条“因湖而兴”的发展之路。
警钟敲响
对博湖县乃至巴州来说,博斯腾湖是一份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
博斯腾湖由大小湖区两部分组成。湖中盛产30多种淡水鱼,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60万亩芦苇环湖而生,是我国重要的芦苇生产基地。
然而,十几年前,这座“天选之湖”也曾面临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的危机。
7月27日,巴州生态环境局博湖县分局局长刘屹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斯腾湖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规定,博斯腾湖大湖区水体最低预警水位为1045.50米。2024年9月,博斯腾湖大湖区水位达到1047米,水位上升1.5米。
“上世纪70年代,开都河—孔雀河流域上游有10多条河流入博斯腾湖,后来减少至5条,10年前,除开都河外,其余河流均已断流。”博湖县水利局局长苗旭说。
气候变化和开都河—孔雀河流域上游生产建设用水量增大是博斯腾湖“变小”的主要原因。
缺水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博斯腾湖周围湿地大量消失,湖区自净能力不断削弱,加上其所处的焉耆盆地多为盐碱地,沿湖乡村纷纷挖渠排碱,使得湖水越来越咸。
博斯腾湖紧邻焉耆、和静、和硕等县及兵团第二师9个农牧团场,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企业遍布湖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水流入博斯腾湖。资料显示,2014年,博斯腾湖水质始终在III类和IV类之间,属于中度及以上污染,这意味着博斯腾湖的含盐量、含氮量超标,化学需氧量不足。
黄水沟是汇入博斯腾湖诸多小河流中最主要的支流。博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库尔班·吐尔逊10年前参与过博斯腾湖水质调研,他回忆道:“污染物附着致水体发黑,从黄水沟大桥上路过都能闻到刺鼻的臭味。”
渔民熊荣恒在博湖县养了24年鱼,也深受污染之害。“我家鱼塘离博斯腾湖不到3公里,整天闻着‘有味’的空气,鱼懒得游,品质不好也卖不上好价钱。”熊荣恒说。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治理迫在眉睫。
水岸同治
治湖护湖,立法先行。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斯腾湖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条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斯腾湖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博湖县农业灌溉用水及水利工程管护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制度相继出台,涵盖流域规划、水质量标准、水污染防治、湿地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形成较为完整的博斯腾湖水流域管理制度体系。
环湖各县闻令而动,兵地联合、同防同治。
29个排污口被永久性封堵,治理33条排碱渠,产生污水的工业企业改造升级或“退城入园”,实施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综合治理……
2017年以来,博湖县以重污染区域黄水沟为重点,实施清污分离、截污分水、河道疏浚、河湖连通等措施,重拳整治侵占河道、非法排污等行为,先后投入10亿多元,完成博斯腾湖大湖西岸截污、农田排水集中综合利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一批生态治理工程,实现污水“零”入湖。
从2018年8月起,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巴音郭楞管理局连续实施从开都河经解放二渠生态闸向黄水沟及博斯腾湖生态调水,累计调水11.3亿立方米,同时还实施了达吾提闸、莲花闸等出湖水量控制工程,增加出湖水量,促进了博斯腾湖水体循环。
“治污”“补水”双管齐下,博斯腾湖水质明显改善。
湖长治,水长清。苗旭说,2017年,博湖县将灌排渠纳入河长制管理,确保每条河流、每条灌排渠都有具体责任人,并明确工作职责,制定了考核标准,还引导群众参与到河流管护中,建立了巡河常态化机制。
乌兰再格森镇紧邻博斯腾湖,镇政府组织各村都成立巡湖队。
该镇乌图阿热勒村村民巴登才力每天都会骑马沿湖堤巡逻,从2022年加入巡湖队以来,他与队友先后发现生态闸运行不畅、湖堤破损和非法捕捞等现象,均及时上报并得到有效整改。
“我从小在湖边长大,它好,我们就好。”巴登才力说。
清流入湖
8月中旬,记者来到黄水河南大桥(原黄水沟大桥),桥下流水淙淙,青草盎然,“黄水沟”俨然成了“清水河”。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多条河流在此交汇,奔流而入博斯腾湖。
“博斯腾湖治理是一场持久战。”博湖县委副书记、县长山加甫告诉记者,该县持续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人工育苇、退耕还林还草等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推动博斯腾湖水生态环境从“一时好”向“一直好”转变。
博湖县金海育苇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王桂芝最喜欢到博斯腾湖西岸看日落,晚霞映照下,万亩芦苇披金溢彩,在她眼中是美景,更是企业的未来。
芦苇具有强大的地下茎和密集的地上植株,这些特性使之成为天然的“过滤器”,有利于净化水质、减少环境污染、增强湿地生态功能。
博湖县金海育苇有限责任公司是该县最大的人工育苇企业,以芦苇生产、加工、销售及水产养殖等为主营方向,成立近30年,年育苇约20万亩。
“过去,严重缺水导致芦苇枯萎,公司几乎支撑不下去。”王桂芝告诉记者,随着博斯腾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公司发展步入正轨,日前已引进用水少、产量大的芦竹(芦苇系),试种成功后将在湖区全面推广。
人工增殖放流工作也在有序开展,每年数以千万计的鱼苗被投放入湖,确保水产资源良性循环和渔业可持续发展。
水清岸绿、河畅湖美,也吸引了鸟儿来此安家。2021年,科研人员在博斯腾湖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新发现白尾地鸦、紫啸鸫、铁爪鹀等11种鸟类。目前,有近200种鸟类在博斯腾湖繁衍生息。
如今,环博斯腾湖各县及团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
博湖县的生态价值日益提升,2016年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22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新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蜕变”正悄然发生。
水盛则兴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新亮相的环博斯腾湖旅游公路迎来首个长假。据统计,10月1日至7日,进入环博斯腾湖公路车辆累计达到10万余辆。1月1日以来,博湖县累计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84亿元。
生态兴、博湖兴。博斯腾湖及周边地区环境的持续改善,激活了环博斯腾湖发展的潜力和动力。
目前,博湖县共有87家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和民宿,每逢节假日,就会有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独特的乡村风情、欣赏自然美景、品尝特色美食。
“博斯腾湖盛产野生鱼,在湖中自然生长的鱼类肉质鲜美,风味独特,不少食客是为吃鱼而来。”在博湖县大河口景区附近经营农家乐的唐仁义说,最忙时农家乐一天要接待游客数百人次。
近年来,博湖县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大力开展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开办农家乐、牧家乐、乡村民宿等特色产业,积极投身旅游发展,让当地百姓实实在在共享生态红利。
此外,博湖县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与巴州各县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县域旅游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我们不仅要确保博斯腾湖生态环境安全,更要通过兴水之利、扬水之长,为群众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山加甫说。
博斯腾湖水质良好,饵料丰富,非常适合鱼类生长繁殖,当地通过“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渔业。目前,博斯腾湖有草鱼、鲢鱼、鲤鱼、池沼公鱼等32种鱼类及青虾、螃蟹、河蚌等多种水产品,年产量约4000吨。
为推动当地渔业健康发展,博湖县成立新疆博斯腾湖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如今,生态渔业公司整合渔、苇产业资源及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资源,推动现代渔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一体化发展。
持续优化博斯腾湖治理成果,是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博湖县委、县人民政府通过建章立制,在县人大的监督下,各部门齐抓共管严格执法,构建了长效监管机制,加大博斯腾湖水域联合执法力度、惩戒力度,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改善了博斯腾湖生态环境。
同时,博湖县还建立博斯腾湖流域水环境兵地联动、同防同治工作机制,全方位、全流域、全过程河湖长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湖区生态平衡得到长期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