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付款方式莫名变成了先用后付”“先用后付开通容易取消难”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榜。不少网友反映,网购时一不小心就被电商平台开通了“先用再付”功能,既不用密码也不用刷脸就能下单购物,这个新功能看似“便利”,但却带来了不少烦恼。
记者体验发现,一些电商平台推出的“先用后付”“0元试穿”“自动扣费”等所谓的“无感支付”功能,不仅容易让老年人掉进陷阱,就连年轻人也很容易被绕晕。
“0元下单”的陷阱
“我爸以为0元下单是不要钱,一下午下了20多单。”最近,小刘因父母屡屡掉进网络购物的陷阱而头疼不已。更让他愤怒的是,类似的陷阱在当前的网络购物环境下无处不在。他告诉记者,父亲的网购账户曾莫名出现多笔自动扣费记录,经过查询发现,原来是父亲在某电商平台下单了多件“0元试穿”“0元试用”商品,问过老人才知道,老人以为那些商品都不要钱,才选择下了单。
12月16日,有网友向记者反映,有购物平台未提醒用户便直接开通了先用后付功能,想要解除还需要审核。
还有不少网友反映价差问题。“我之前购买2双袜子,价格显示8元左右,付款时我发现页面下方有‘先用后付’选项,也显示后续支付8元左右,但扣款时却扣除了17.9元,与之前标注的价格不符。我多次找客服协商无用。”
“开通这些功能后,会不知不觉买很多东西。家里的小孩不用输入密码就能买一堆东西。”市民乔先生也遇到了“先用再付”的烦恼,他对记者说,“我很讨厌这个功能。之前会诱导你用,除非你有意识取消,否则就会默认开通,我都没注意。”
“过去我在线上购物时,在支付环节总会感到特别纠结。我会反复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件物品,很多时候,我会在支付环节选择放弃消费。”市民刘先生说,然而,“先用后付”出现后,他在下单时相较以前要更加随意,身边一些朋友也有相同感受。
“先用后付”争议多
12月17日,在某投诉平台上,记者以“先用后付”作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有9000余条投诉信息。默认开通、退货难、下单后随意改变价格、诱导分期付款等成为投诉“重灾区”。不少受访者表示,网上购物可以越来越便利,但是支付方式不能丢掉严谨。
——“被开通”但“难关闭”。12月16日,记者登录某电商平台发现,不知何时自己也被开通了“先用后付”功能,想要关闭,在购物界面找了半天没找着。记者无奈搜索相关信息,根据网友的“关闭攻略”,才找到“关闭服务”界面。
记者进一步“确认解除”,系统提示“关闭失败,存在履约中订单,暂无法关闭”。原来,记者最近还有一件商品在运输途中,无法改用其他支付方式。
——“秒下单”但“多消费”。“前几天,我儿子0元下单了好几个商品,他以为不要钱,我还要挨着去退货。”市民张女士说,本来是便利措施,怎么却让她花费了更多精力?记者发现,“先用后付”功能的开通门槛较低,操作便捷,“0元下单”只需短短数秒,中途也不需要输入密码,因此有许多消费者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开通或是使用了这一功能。
——“只说优点”但“含糊风险”。记者注意到,部分电商平台在推广“先用后付”功能时,往往倾向于夸大其便捷性、灵活性等优点,对于潜在的风险和问题,未能给予消费者充分警示和说明,反而让消费者“手滑一下就下单”。很多消费者称自己根本不记得是如何开通的“先用后付”功能,更不要提阅读细则了。
“秒开通”涉嫌侵权
电商平台推出的“先用后付”新玩法,是便利还是陷阱?今年“双十一”期间,上海市消保委关注到这一现象,并指出“先用后付”新玩法存在着三大问题。
一是有的平台面向资信达标用户默认开通了“先用后付”,或者消费者在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开通了“先用后付”,然而,由于“先用后付”的“一键购买”下单方式和原来的结算流程不一样,造成下错订单、被收取逾期费用等不好的消费体验。
二是“先用后付”“0元下单”不同于信用卡、消费贷等产品,不占用消费者资金的背后,依托于第三方金融机构对消费者进行授信。如果消费者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付款,将会面临逾期费用和信用损失,但平台没有很好地向消费者充分提示此类复杂金融产品的性质和逾期后果。
三是消费者想取消“先用后付”很难。不少消费者反映“先用后付”开通后,想关闭却非常困难,一些平台的关闭入口很深、而且很隐蔽,找也找不到;有的消费者找到了关闭的路径,却因为有未完成的“先用后付”订单而关不掉。
针对电商平台推行的“先用后付”功能,上海中联(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雪娇对记者表示,一些电商平台原先设有“购物车”和“直接购买”两个按钮,供消费者选择。然而,现在部分平台将直接购买按钮改为“先用后付”,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只有一个选项。如果平台通过这种设置诱导消费者进行非理性购买,显然不利于电商行业健康发展。
“电商平台在开通‘先用后付’功能时,应确保消费者有自主选择是否使用该支付方式的权利,并通过显著提示进行告知。”四川知石律师事务所律师梅安石表示,电商平台应遵守现行法律规范,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先用后付”支付模式必须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购物平台需优化其开通、更换及关闭流程,提供简单便捷的操作指引,并强化信息披露,让消费者全面了解该支付方式利弊后理性选择。
有网友提出疑问,是不是开通“先用后付”功能就与平台形成借贷关系?对此,梅安石解释道,提供“先用后付”服务的电商平台通常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不直接适用信用卡等金融产品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先用后付”功能与信用卡等金融产品具有相似的信用授信特点,但二者在法律上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先用后付”功能本质上仍属于买卖合同关系,而信用卡等金融产品属于借贷合同关系。
记者注意到,相关监管部门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上海消保委日前表示,将继续关注电商平台“先用后付”功能的发展动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共同推动电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江苏省消保委特别提示,消费者在选择“先用后付”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财务状况和消费习惯,警惕由此产生的过度消费和信用风险。家长们更要引起重视,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这项功能的监管。(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李欣璐)